标签:
杂谈 |
1
被格蕾塔·葛韦格圈粉是在几年前,她在《弗兰西丝·哈》中扮演女主角弗兰西斯,生活在纽约的萨克拉门托姑娘,笨拙,真诚,爱幻想。
几年后,葛韦格独立执导了她的第一部电影《伯德小姐》(同时也是编剧),讲述一名生活在萨克拉门托的高中女孩的故事。这两个故事之间有一种微妙的联系,或许我们可以说,“伯德小姐”正是成为“弗兰西斯”之前。
“伯德小姐”是一名普通的正面临升学的高中女孩。家世一般,成绩一般,相貌普通,也没有什么特长。她有一个好朋友,叫做朱莉。也有喜欢的男孩。但那时爱情之于她只不过是写在墙上的名字,Danny和Kyle。一个是gay,一个……电波对不上。
而家庭生活展现在她面前的更是一地鸡毛。父亲面临失业(后被裁员),有抑郁症,一直瞒着女儿。哥哥毕业于伯克利却在杂货店工作。母亲保守、务实,说话刻薄,她爱自己的女儿,也了解女儿,但却无法理解她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白日梦。
“妈妈,我有时只是希望你能喜欢我。”
“亲爱的,我当然爱你。”
“不,我是问你,你喜欢我吗?”
妈妈叹气,“我只是希望你能够成为最好的那个你”
“可如果这就是最好的我呢?”
正如克里斯汀固执地将自己称作“Lady Bird”(伯德小姐),“Bird”的原意是飞鸟,她厌倦了小城市一成不变的生活,渴望离开家乡,到东海岸城市,比如纽约,生活,读大学。
在电影中,这是她与母亲的主要冲突。这正折射出小城市生长的孩子所具有的一些特质,他们敏感,不甘心,想改变。而伯德小姐的家境一般,无力负担昂贵的学费,她的成绩也很糟糕。正是这种落差和错位,造成她与母亲的冲突。
同样是处理与原生家庭之间的矛盾,格雷塔和多兰不一样,多兰的电影更锋利,他倾向于处理单亲家庭中的依赖而又隔膜的母子关系,电影中充斥着声嘶力竭的争吵,有一种暴力感,比如惊艳四座的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和广受好评的《妈咪》。
而《伯德小姐》则像被温水浸过,更加温和。
这部电影画面明朗,色彩感强。她是小小鸟,羽翼正丰满,而27岁“弗兰西斯”是“伯德小姐”的延续,她大学毕业,如愿在纽约生活。
那时她已经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面临更大的困境,那是她为自己的选择所要付出的代价。但所幸,她还是那个小城女孩,笨拙而真诚的活着。
2
被过誉的《伯德小姐》?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先看到的是这部电影炸裂的口碑:烂番茄网站新鲜度99%,连取169连鲜,是历史上连续新鲜数最多的电影。
以及,目前正在“奥斯卡战线”一路引吭高歌,提名与获奖多得数不过来。今天又斩获了金球奖音乐/喜剧类最佳影片和音乐/喜剧类最佳女主角。
面对这样的高评价,在看到类似“选择错误的朋友B,疏远真正的朋友A”这样熟悉的桥段时,我是失望的,我产生过怀疑,在想它是否只是一部被过誉的青春片?
但耐着性子看下去,还是有被触动。我想原因有三。
首先得益于西尔莎·罗南独特的气质和富有层次感的表演。23岁的她既有高中女生的少女感,还有一种灵动,让伯德小姐有那么一点点与众不同。她表演出了初恋时的悸动,面对世界的不服气,最动人的还是她与家庭之间的痛与爱。
其次,它比多数青春片“高级”的地方在于“真诚而不做作”。无论是青春时的悸动、燥郁、忧伤、尴尬,都没有被刻意渲染,而是被导演按照本来的样子陈列出来。以至于很多场景能给观众会心一击。
看到最后,我终于理解,虽然我们的青春或许不是这样,没有音乐剧,没有舞会,有的只是写不完的卷子,但我们的生活却没有什么不同。
或许你也有一个挑剔的母亲,在你试裙子时,扔出一句“或许你应该少吃一点”。
或许你也有过两段不成功的恋爱,那些男孩的名字被写在纸条上,藏在抽屉的某个角落。
或许你也有过这样的朋友,你们一起吃零食,聊八卦,你们曾有过误会,然后被化解,或许你们现在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又或许也是像伯德小姐和朱莉那样思念着对方。
或许你也在恐惧。恐惧未来将带给你什么,恐惧无法进入想进的大学,恐惧不能被爱,不能被赞美,不能成功。
在这些时候,我们都是“伯德小姐”。我们也是这样,一路磕磕碰碰,长大成人。
影片的最后,伯德小姐如愿去了纽约上大学,在新朋友问她“你叫什么”时,她犹豫了一下,回答说“克里斯汀”。我想,她已经开始想念加州的阳光,想念家人,想念朱莉。
生活不仅是反抗,也是和解。
微博:@藤井树观影团2011
公号:藤井树观影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