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
(2019-05-27 11:25:42)分类: 文章 |
赵多山高中英语名师工作室
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就是“教”学生“学”。只有当学生“学”的方式发生了改变的时候,课堂教学才能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只有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心,视课堂为“学堂”,视讲台为“舞台”,方能支撑起教学的交流与对话,方能支撑起课堂的互动与生成。因此,工作室在试验、论证的基础上提出高中英语“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目的是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学”更具“主动性、自觉性、合作性和创造性”,真正达到转变学生“学”的方式的目的。
一、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操作原则
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论为指导,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引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合作探究”的思路,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扎实开展高效课堂模式构建。因此在模式构建过程中要坚持一个中心,彰显三大理念,讲求五个策略,以确保教学实践和模式构建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1. 坚持一个中心,即课堂教学要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将学生的“学”视为教学的第一要素,努力变“课堂”为“学堂”,变“一言堂”为“百家鸣”,变“教书”为“教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 彰显三大理念,即课堂教学要凸显本真、和谐、高效的教学理念。
(1)本真,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上真实生动的课,从而追求自然、自主、真实、扎实的课堂教学效果,追求“务本求真”的教育境界。
(2)和谐,是指和谐的教育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互动,和谐的教学文化。和谐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教育改革的希望,是构建绿色教育生态的有效载体。
(3)高效,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的高效率和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益,即在单位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高效课堂,“高”是根本,“效”是核心。高效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是师生充分互动的课堂。
本真、和谐、高效是高效课堂的基本内涵,是高效模式构建的基本要素。其中,本真是高效课堂的出发点,和谐是高效课堂的重要支撑,高效是高效课堂的目标和最终归宿。只有追求本真、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才能建构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3. 讲求五个策略,即达到或实现时间管理、氛围营造、教学组织、课堂调控及反馈评价等五个策略的优化。这是高效课堂模式构建的操作思路、实践方式和制度保障。
(1)时间管理是指课堂上教师要减少时间浪费,将有限的课堂时间落到实处,提高时间利用率;同时要把握好课堂最佳时域,利用好课堂前20分钟解决关键问题,完成主要任务。
(2)氛围营造是指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合作学习的课堂氛围;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激励学生勇敢地发问与质疑,营造释疑解惑的理想教学氛围。
(3)教学组织是指要加强课堂教学的过程管理,建立“紧张有序、严肃活泼”的课堂运行规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任务学习、感知体验、合作探究、批判质疑、讨论展示及师生互动,学会调动听课情绪和课堂注意力,达到“课前有准备、课中有状态、课后有拓展”的效果,力求将课堂规范内化为学生的学习行为。
(4)课堂调控是指对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节奏以及发生在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及“小插曲”等实施有效调控。这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解决教学重点或突破难点时,教学节奏应放缓,要有足够的时间保障;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教学时间应缩短,教学节奏应加快;当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教师应冷静分析,泰然处之,可以“借题发挥”,可以“因势利导”,也可以“以静制动”。除此之外,课堂调控还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调、语气、音量大小,课堂即时性评价,教学话题的调整,教学方式的变换等方式进行调控。
(5)反馈评价,一是指教师要对一节课或一段时间内学生的课堂反应,参与学习、讨论、合作、探究以及知识掌握等情况进行及时的分析与矫正,以防止教学出现偏差;二是指教师要发挥即时性评价、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等评价方式的作用,有效组织教学活动、推进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关注课堂学习的过程,关注同伴的学习行为,共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操作路径
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应遵循五大环节,即“导入新课——任务呈现——合作探究——展示提升——总结评价”。
1. 导入新课——营造课堂氛围,启发学生思维,联通新旧知识。
导入可以用复习导入法、创设情境法、开门见山法,也可以是故事导入、游戏导入、问题导入、悬念导入、对比导入、谈话导入。导入具有以下内在结构,即引起注意——激起动机——组织指引——建立联系,有效的导入可以起到点燃学生思维火花、融洽师生关系、营造课堂气氛的作用。“导入”,就是“导趣”,让学生“乐学”;“导入”,就是“导思”,让学生“会学”;“导入”,也是在“导法”,让学生能“活学”。
2. 任务呈现——细化教学目标,定位学习任务,明确教学活动。
教学任务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反映,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任务呈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展标”,也不同于“任务型学习”中的“真交际型”任务,而是对学习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安排。“任务”可以是信息检索,可以是文本研读,可以是问题探究,也可以是活动体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任务,并通过讲述、提问、对话、投影、板书等方式,将学习任务完整准确地呈现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内容和要求。恰当的任务呈现,是学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前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3. 合作探究——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质疑问难,建构知识网络。
合作探究,既是合作交流、质疑解惑的过程,也是合作学习、建构新知的过程。探究问题的设置,一是要适度,即紧扣教学的重难点、关键点,做到难易适中;二是要把握最佳切入点,使问题既新颖而又具有启发性;三是要有梯度,是一个由小到大、由易到难、层层递进、逐步接近问题本质的“问题链”。古人云:“学贵有疑。”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创设愉悦、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踊跃发问,教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探究是培养思维能力、建构知识网络的有效载体,它能促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思辨中打通知识的关节、形成知识的网络。因此合作探究要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合作交流为途径,以建构新知为目标,形成合作探究的良性互动。
4. 展示提升——搭建展示平台,发挥主体作用,提升课堂品位。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基于合作探究的学生展示,是展示学生才华、张扬学生个性的重要平台,是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举措。课堂展示,“示”是方式,“展”是目的,即达到促进学生学习力提升的目的。要发挥好课堂展示的功能和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至关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建立问题清单,通过合作学习汲取同伴智慧,通过合作交流提炼探究成果,通过课堂展示发表观点见解,通过质疑、追问及点评等方式拓展思维、达成共识。
5. 总结评价——梳理知识脉络,反馈教学效果,促进教学反思
课堂总结,有助于帮助学生把握教学重点,建立知识网络,提振学习信心。同时,课堂总结也是一个教学评价的过程,它可以引发师生的自我反思,进而对课堂教学做出客观真实的教学评价。好的总结评价,犹如点石成金,可以引发学生的无限遐思,产生意犹未尽、流连忘返的效果。教师可以对一节课的知识脉络进行梳理归纳,也可以对重点知识的关键点进行“画龙点睛”,也可以列表绘图,化繁为简,使知识脉络一目了然,也可以巧设悬念,以“疑”激趣,为下节课做好铺垫,还可以设计一些口头、书面练习,使课堂教学得到及时反馈,使所学知识得以强化。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总结评价,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把一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达到“课已尽,趣犹存”的效果。
三、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操作要求
1.提高对高效课堂的认识。高效课堂构建是借鉴、吸纳教学模式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课堂教学为对象、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以教学实验为方法而开展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其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联合攻关,实现先“入格”再“升格”然后“破格”的教师业务水平提升和专业发展的目标,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螺旋式上升。高效课堂不是条条框框,不是形式主义,而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引领下的教改实践,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深化与发展,是对课堂教学实践的丰富与完善。可以说,没有模式,理念就是一句空话;没有模式,课改思想就无法转变成课改实际。
2. 积极担负起高效课堂构建的使命。高效课堂是理念,是方向,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路径,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推动学生、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石。高效课堂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内涵,这个内涵就是明确的教学目标、优化的教学任务、可控的教学流程、真实的师生互动以及教师灵动的教育智慧和个性化的教学风格。高效课堂实施的过程应当是教师在充分整合教材、充分调动学生、充分添加教学个性的前提下,按照“我的课堂,我的模式,我的创意”的教学思路而呈现的一场师生真情互动的精彩演绎。教师只有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投身高效课堂构建,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才能不断优化、提升自己的教学风格。
3. 不断丰富和完善高效课堂构建的思路与策略。高效课堂模式构建不是追求僵化的模式,而是构建开放的、动态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高效课堂也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对当代教育理论的兼收并蓄,是对教改成果的继承与发展。我们不能“为模式而建模式”,因为任何“唯模式”的教改思路只能导致僵化的模式,会引导教师步入形式主义藩篱;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因为这种“有名无实”的做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兼收并蓄”,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继承与发展”。高效课堂必须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因此高效课堂必须要因“材”而变,因“时”而变,因“势”而变。
高效课堂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理论体系及实践方法的革新与重构,它应当是基层学校聚焦课堂、研究课堂、发展课堂的行动宣言,是广大一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方式的自觉行为。只要我们明确方向,凝聚共识,积极进取,不断坚持,就一定能够构建起适合学生发展的高效课堂模式,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撑起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