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之二百四十:《家长是怎样送孩子进入知名大学的》

(2025-06-07 05:56:10)
分类: 随笔

随笔之二百四十:

《家长是怎样送孩子进入知名大学的》

赵忠心

近来一段时间,网络上连篇累牍地宣传、鼓吹孩子的母亲或父亲使用了什么神奇的教育方法,硬是把学习基础很差的孩子送进了985或211大学。

网络上的博文,都说是孩子的父亲或母把孩子送进知名大学的。比如,“从厌学叛逆到考上清华,妈妈究竟用了什么方法?”

“孩子双双考入985、211,母亲坚持让孩子这样学。”

“孩子的学习成绩与父母有重大关系,牢记这三点,孩子受益一生。”

看到这些广告词,使人感觉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首先是家长的功劳,我怎么感觉家长有“贪天功为己有”的意思啊!
   
 我想问:“哪个孩子不是通过学校老师的认真教学和精心指导考上重点大学,而主要或完全是依靠孩子自己家长的培养教育送进知名大学的呀?”
   
 应当承认,父母的教导,对孩子升学是有帮助的,有作用的。这一点不能忽略。但不依靠学校老师,哪个家长能够全面指导、辅导孩子高考所有科目的文化学习呀?
   
 世人皆知,孩子能够考入知名大学,主要靠的是学校的各科任课老师,靠的是老师高水平、高质量、高效果的教学。
   
 怎么,孩子考上重点大学,主要是家长的功劳?这有点儿过于贪心了吧?不能漠视事实,本末倒置。不能完全抹杀学校老师的功劳。
   
 看到网络上的这些广告词,我很好奇,便陆续点击打开网页看了看。
     哦,原来是打着孩子考入重点大学家长是“第一功臣”的旗号,在千方百计、变着花样地,无一例外地向广大学生家长推销一套什么神奇的学习方法。

网络上这样鼓吹,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无非就是怂恿家长花重金订购什么神奇的学习方法。

我发现,广告中吹捧这套“神奇”学习方法的,都是普通的电视台、网络,并不是教育专业的中央教育电视台和各省市自治区的加以电视台,自始至终也没有哪级教育行政部门表态肯定、支持这个“神奇”的学习方法。
   
 上点岁数的人都应该明白,改革开放这些年来,电视台、网络,各种媒体上曾多次不遗余力地大肆宣传、推崇、倡导的有关青少年教育方面所谓的“成功经验”或“成功典型”,试问:哪个“成功典型”站住脚了?哪个“成功经验”得以推而广之了?
   
 比如,鼓吹“0岁识字,3岁扫盲”的“神童教育”经验“0岁方案”;

比如,通过家长天天伸“大拇指”夸孩子,把聋哑孩子送进大学的“赏识教育”;
   
 比如,完全靠家长的培养教育,把孩子送进哈佛大学的《哈佛女孩》;
   
 比如,倡导“让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给家长洗脚”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
   
 比如,让一两岁的孩子学习大学生所学知识的所谓的“日出计划”;
   
 比如,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意识和能力的“父母子女双向自立协议”;
   
 比如,宣传一个11岁的孩子一分钱不带,离开家庭、父母,独自外出到千里以外旅游,是培养锻炼独立自主的能力的成功典型;
   
 比如,宣传一个仅仅7岁的孩子写出的书是“小说”,等等。
   
 请问,最终,各种大众传媒鼓吹、推广的哪个“典型”、“经验”不是像一闪而过的流星那样昙花一现!
   
 普通的媒体不是教育专业机构,并不懂得教育,只是看到是新鲜、新奇、鲜见的东西、玩意儿,误以为是“新生事物”,便不遗余力地大张旗鼓地宣传、推广。

其实,新鲜、新奇、鲜见的东西、玩意儿,并不都是“新生事物”。

所谓“新生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合乎历史发展潮流,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教育界的新生事物,必须是符合教育规律和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
   
 一些媒体利用人们天生的好奇心里,为了抓人眼球,扩大电视的收视率,增加网络的点击率,常常把人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青少年教育方面的新鲜事、新奇事,当做是教育界的“新生事物”,盲目地大肆宣传、推广,误导了许多家长,使青少年儿童的家庭教育走入了误区。
   
 提醒广大青少年儿童的家长,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一定要食客保持头脑清醒,要学会“筛选信息”,懂得取舍,要有主见;不要盲目跟风,稀里糊涂地“从众”随大流,免得上当受骗。

(2023年1月13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