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教杂说”之七十一:《你怎样看待这个“分苹果的故事”》

(2025-05-22 05:21:15)
分类: 家教杂说

 “家教杂说”之七十一:《你怎样看待这个“分苹果的故事”》



《你怎样看待这个“分苹果的故事”》

赵忠心

 

一、对待外国文化要坚持“洋为中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人打开了眼界,经常看到介绍外国家庭教育方面的经验。而且,一般都是把外国的经验视为“先进”的教育经验,把外国人的家庭教育思想视为“先进”的教育思想来学习、借鉴。

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对待外国文化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都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都是不科学的。既不要武断地否定,也不要盲目地崇拜。

特别是不要盲目崇拜。盲目崇拜,不仅学不到外国文化的精华,也会消磨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外国好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应当不卑不亢、理直气壮地学习、借鉴,因为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但无论哪个国家都不能说自己是真理的化身,不能以文化强势国家标榜自己文化的优越性。外国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科学的,不能轻信、盲从。即或是科学的东西,也不见得都适合中国的国情,我们不能全盘照搬,生搬硬套,应当有所选择、取舍。

我们必须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即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这是对待外国文化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常言说:年轻人容易相信假的,老年人好怀疑真的。

我年逾古稀,从事理论研究三十多年,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好质疑,好较真儿。脑子闲不住,喜欢动脑筋思索,总希望做一个明白人。遇到一个问题,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弄清楚“为什么”;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必须要缕出个一二三四,说出个子丑寅卯,分清楚是非曲直,弄出个水落石出。不然,绝不罢休。

不知道我这是执着,还是偏执?想不清楚,看不透彻,就放不下。好像是自寻烦恼,自讨苦吃,把自己搞得很累很累,但却欲罢不忍,欲罢不能。这也许是个毛病,但多年养成的毛病顽固地很,要改,也难。

这不,美国一个心理学家讲述的“分苹果的故事”,就是我一直想不清楚的一件事。几年来,总是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反过来,倒过去,反反复复,怎么也纠缠不清,一直无法释怀。

因此,诚请好动脑筋的朋友帮帮忙,谈谈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以解开我这个思想上的疙瘩。

 

二、美国心理学家讲述的两个故事

 

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给他们寄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

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是来自白宫的一位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一位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中了一个又大有红的苹果,十分喜欢,非常想要。

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子上,问我和弟弟:

“你们想要哪一个?”

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一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我想要说的话。妈妈听了,责备他说:

“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

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

“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且把那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奖励给我。我得到了想要的东西。

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盗、抢劫,为了得到我想要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

而那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则是这样写的: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的,大小不同,我和弟弟都想要大个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

“这个苹果最大、最红,也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个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利得到这个又大又红的苹果!”

我们三个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

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道理:想要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努力和代价!

 

三、不能只看文字表面,要看文字背后的东西。

 

这个故事,情节生动、形象,观点鲜明,就像是个“经典”家庭教育故事似的,在中国已经流传了几年。我看过不下数十遍,给我印象非常深刻。

几年来,总是耿耿于怀,怎么也挥之不去。我绞尽脑汁,反复思索、追问:这个故事究竟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我们要不要认同、接纳故事所表达的观点?

任何人讲故事,都不是平白无故的。我们看一个故事,不能只是看生动的故事情节,还要看作者通过故事要表达什么意思和意图。不能只是看文字的表面,还要看文字背后的东西。

这位心理学家所讲述的故事,给我的感觉是,似乎不单纯是传播具体的教育方式方法,不仅仅是讨论应该鼓励“谦让”还是提倡“竞争”这么简单。好像是借助于讨论具体的教育方式方法,在宣扬一种什么价值取向。我觉得,这里有需要弄清是非曲直的原则问题。

是这样的吗?我一直纠结,想不清楚。

在此,我首先谈谈不成熟的想法,就教于各位博友。

 

四、“谦让”是传统美德,还是“万恶之源”?

 

所谓“谦让”,即谦虚地礼让或退让,不肯担任,不肯接受或不肯占先。按照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谦让”是一种传统美德,有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里,都应该倡导。

“孔融让梨”的故事,发生在汉朝,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至今仍被人们传诵。“谦让”向来是我国儿童早期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然而,我国进入市场经济社会以后,人们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大大加强。竞争对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给人的感觉,“谦让”的品德似乎不像过去那样重视了,而主要是进行“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教育。

有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甚至把“竞争”和“谦让”对立起来,只要“竞争”,不再强调“谦让”。“竞争”好像是当今所有社会生活领域、一切社会行为的准则,而认为“谦让”是“软弱无能”,跟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也许,就是这种新的文化氛围提供了“温床”,美国心理学家讲述的这个故事才得以在中国广泛流传。

美国心理学家讲述的故事中的第一位母亲,希望、也鼓励孩子谦让,结果反倒促使儿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看了这个故事,给人的感觉好像是说“谦让就是说假话”,讲“违心的话”,就是“自欺欺人”,谦让是一种“恶德”,是“万恶之源,是该否定、抛弃的品德。

对此,我百思不解。我一直苦思冥想,怎么也想不明白:母亲倡导、鼓励孩子要懂得谦让,怎么就成了引导儿子走上犯罪道路的“罪魁祸首”呢?那位母亲究竟错在了什么地方?还是“谦让”本身就是错的,是过了时的,跟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就是应该抛弃,不该继续提倡的?

恐怕家长看了这第一个“分苹果”的故事,有的就再也不敢推崇“谦让”这种品德了,再也不敢要求孩子“谦让”了,怕引导孩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我想,这就是第一个故事所将产生的社会效果。

 

五、兄弟三个人的“竞赛”是“公平竞争”吗?

 

在当今社会,竞争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全社会都在倡导竞争,家长应该从孩子小时候就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能力。这个意思,毫无疑问是对的。

但问题是,这位“白宫的著名人士”的母亲,她所主持的让三个儿子的“竞赛”,是不是不公平竞赛?令人生疑。

因为三个孩子没说是年龄相等的“三胞胎”,而是年龄大小不一,体力、能力强弱不等兄弟三个。三个孩子要是修剪面积同样大的草坪,毫无疑问,最后的获胜者,一定是年龄、体力、能力占先天优势的老大。

尽人皆知,“竞争”首先需要“公平”。公平竞争,不管谁胜谁负,都能让人口服心服。但那位母亲所主持的“竞赛”,在文中并没有说明是如何保证“公平竞争”的。如果是不分年龄大小、体力和能力强弱的“竞赛”,显然是不公平的,给人的感觉是鼓励以大欺小,弱肉强食。这样的不公平“竞争”,未获胜的弟弟能心理平衡吗?获胜的大哥哥能心安理得吗?

 

六、面对私利,在兄弟姐妹之间是提倡

“互尽互让”还是鼓励“相互竞争”?

 

而且,在家庭这个重视亲情的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中,面对物质私利,在兄弟姐妹之间,还是应该提倡团结友爱、互尽互让,特别是要强调年长者要尽量照顾幼小。如果在物质享受方面,不提倡分享和谦让,而是让兄弟姐妹之间相互“厮杀”,成为“水火不相容”的竞争对手,那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那家庭跟社会还有什么区别?

家庭和社会毕竟还是不一样的。面对物质私利,在社会上是提倡公平竞争的。社会上人们每时每刻不都是在为利益而激烈地角逐吗?但不能把社会的竞争原则原封不动地生搬硬套到家庭里,运用到家人之间,运用到兄弟姐妹之间。培养孩子对物质利益的竞争,最好是在社会上,而不是在家庭里。

世界上的事物,往往是一种倾向掩盖着另外一种倾向。在家庭里,在兄弟姐妹之间,为获得物质利益而提倡竞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孩子的竞争意识和能力,但却很有可能导致孩子对“谦让”品德的忽略或否定,造成兄弟姐妹之间的隔阂。

我们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是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这不仅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也是每个人必须的人伦修养。

“父慈”和“子孝”是相对应的。父亲对儿子付出了慈爱,儿子反过来就会爱戴父亲。

同样的道理,“兄友”和“弟恭”也是对应的,哥哥爱护弟弟,弟弟自然会尊重哥哥。这是我们国家历来推崇的家庭伦理道德。

这样,一家人才能雍雍若若,亲密无间,和睦和谐。而只有“家和”,才能“万事兴”。
  而“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不恭。”父亲对儿子不慈爱,儿子就不会孝敬父亲;同样的道理,哥哥不爱护弟弟,弟弟就不会尊重哥哥。

我们中国人形容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常常说是用“兄弟般的友谊”来比喻。

如果在利益面前,兄弟姐妹之间不提倡共同分享,鼓励互尽互让,而是提倡、鼓励斤斤计较,锱铢必较,你争我抢,各不相让。这样,兄弟姐妹之间就一定再也没有什么“兄弟情分”、“姐妹友谊”了,会如同陌路人。

整个家庭也就不再是人们向往的温馨、娴静的“港湾”了,而势必成为终日不得安宁的“战斗堡垒”,这日子可怎么过?更何谈幸福感!

 

七、请求各位博友发表高见

 

我之所以写这样的一篇文章跟大家共同探讨,是因为我对这个在我国流传甚广的“分苹果的故事”有些个疑惑:

一是怀疑美国的心理学家是不是从本从根本上就否定“谦让”这种传统美德的?

二是怀疑这位心理学家讲述这两个故事的真实意图,究竟是为了倡导竞争?还是宣扬美国人推崇的“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

三是我甚至都怀疑这两个故事的真实性。是真的?还是心理学家杜撰的?

真的不知道我的看法对不对?

敬请各位博友发表高见,不吝指教,也好使我早日从纠结中解脱出来。

谢谢各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