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讲话讲座”之三十六:《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为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2025-05-17 14:03:44)
分类: 讲话讲座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为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中国教育战略发展学会家校协同教育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论坛会上发言)

(山东济南

2025515日)

 

各位,上午好!

    

 首先,祝贺中国教育战略发展学会家校协同教育专业委员会举办的这次论坛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

我们举办这次论坛,是以实际行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指示精神,是推动我国中小学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落到实处。

有机会出席这个大会,我感到很欣慰现将我学习党中央、国务院这个指示精神的一些体会,跟在座的同仁分享。

 

 

健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这个协同育人机制”的提法,很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我们应该理解“协同”这个概念。

平时,我们都习惯说“家校配合而且,并没有提出使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如何配合的工作方式

所谓“配合”,就是相关的各方面,分工合作来完成共同的任务。

“协同”这个词,当然,首先包含相关方面分工合作的意思。但协同“配合”的含义广泛,更深刻,更积极。

所谓协同,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任务实现某一目标。

“协同”除了“分工合作”意思以外,还包含另外两层意思:

一是,相关几个方面互相帮衬、帮助、补充,相互推动、拉动;

二是,相关的几个方面要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携手合作,共同努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健全、实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实际上是在“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

其次,我们还应该充分认识“机制”这个概念。

所谓机制”,‌是指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具体来说,机制是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机制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这些部分如何共同工作;

二是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使其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的动态过程。

机制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意为“机器”或“装置”,指的是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后来,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

在社会科学中,机制与社会现象的内在组织和运行方式密切相关,它强调的是动态的过程和相互作用。

协同育人机制,就是指的是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运行方式

为了深入贯彻党中央一系列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督促《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落实落地,2024年教育部又颁布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要求全国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

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

教联体工作方案明确了有关主体的职责,以确保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协作育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这给我们各地尽快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政策保证。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不是受外力强制而为,是势在必行。

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教育形态组成。也可以说,这三种教育形态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三大支柱。这三种教育形态,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儿童来说,就像是一座“综合加工厂”。这三种教育形态,就相当于这个“综合加工厂”的“三道工序”,缺少哪一道“工序”,缺少哪一种教育,都不可能把青少年儿童培养成为人格健全的人。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尽善尽美、完美无缺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种教育形态,虽然各自都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任何教育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其功能都不是万能的任何一种教育都不可能包揽青少年儿童全部教育任务的

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首先需要家庭教育孩子降临人世,首先进入家庭,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为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打基础的教育;同时,家庭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毕竟不是正规教育,家长并不是经过系统培训专职教育工作者,不可能对儿童青少年传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有家庭教育,不能满足儿童青少年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正规教育,但学校教育是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缺乏生活常识的学习和实践锻炼的机会。只有学校教育,也不能满足青少年儿童身心协调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需要社会教育。社会教育虽然不是正规教育,但要促使儿童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促进青少年儿童实现社会化的进程,没有社会教育的参与和支持,单靠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也是不可能的。

要把青少年儿童培养成为具有完善人格的人,家校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必须互动、互助、互补,必须健全、实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当家长的都有这样的体验当管教孩子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希望得到学校老师的协助;当学校老师的也都有这样的体验:当管教学生遇到困难时,也是首先想到希望得到家长的协助。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希望孩子将来能够顺利进入社会,被社会所接纳,都迫切孩子接受社会教育的支持。健全、实施学校、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社会各界不谋而合的共同愿望。

当今社会,我们的学校教育高度发展,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但如果家庭、学社会教育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孤军奋战,不仅不能弥补自身的薄弱环节,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弄不好还会相互制肘、抵消。

许多事实已经证明,健全、实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同育人教育,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为我国儿童青少年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种教育力量联合起来拧成一股绳,将分散的教育力量,集聚成总教育合力,会形成大大超越各自原教育功能总和的新功能获得“一加一加一大于”教育效益。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育人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健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具有坚实基础。

首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教育对象都是儿童青少年。共同的教育对象者紧密联结在一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教育不可分割,也不能分割。

其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具有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共同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共同的愿望。很容易在教育思想、教育行为上达成协调、一致。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是正规教育,是通过上课和集体活动,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进行全方位的道德品质教育,着重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共性;但相对来说,学校教育比较封闭,缺乏实践机会,且难以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虽然,家庭不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家庭教育也是非正规教育;但家庭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实施的“遇物则诲”的灵活的生活教育而且具有实施个性化的教育的优势,可以因人而宜,因材施教,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社会教育,广义的是指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并行的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教育活动狭义社会教育,特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文化教育机关(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宫、展览会、俱乐部、少年宫等)或社会团体(工会、妇联等)公众和少年儿童所进行的教育。社会教育虽然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提供系统的教育,但旨在补充正规教育不足社会教育能够使青少年儿童学到学校教育接触不到的知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发展个性和特长,提供的实践的机会比较多,可以帮助青少年儿童印证学校学到的书本知识,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

种教育各有长短。健全、实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协同育人”,可以满足学家社三种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需要,也可以使儿童青少年成为共性、个性兼备的人。

 

 

学校教育是公共教育,其宗旨是体现国家意志。学校是专业性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在家校协同教育发展中应该起主导的作用,这是责无旁贷的,也是有这个能力的。

健全、实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种不同性质功能的教育殊途同归的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磨合、协调,有许多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需要探讨。

诸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中,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校教育如何服务、指导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素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老师和家长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主从关系”,还是“平等关系”?如何协调好家校两方面的“协同”关系?怎样做到家校双方既要相互配合,协同一致,又要保持相对独立,不互相依赖,充分发挥各自固有的功能和优势?如何避免家长成为老师的“助教”,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家庭教育“学校化”倾向的发生

社会教育如何支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如何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等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广大中学、小学、幼儿园的实际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理论工作者,与学生家长社会教育工作者密切配合,同心协力,认真开展深入研究。

热切希望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同时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协同育人的模式,创建独立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学科体系,为儿童青少年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国民教育的繁荣昌盛,促使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做出应有贡献!

谢谢各位

202551日星期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