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母修养”之八:《中国母亲的教育智慧》

(2025-05-10 05:07:44)
分类: 父母修养
分类:父母修养
“父母修养”之八:《中国母亲的教育智慧》

纪念母亲节!

《中国母亲的教育智慧》
赵忠心

    当人们提到母亲时,往往情不自禁地冠之以“伟大”二字。这毫无夸大其辞之嫌。是母亲养育了我们每一个人,是母亲养育了中华民族,养育了整个人类。“伟大母亲”的誉称,她们当之无愧!

    中华民族素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子女的经验。其中母亲教育子女成材的经验尤为丰富,富有实践价值,且流传久远。中国母亲的历史功绩应当铭记,中国母亲教育子女的经验值得继承发扬。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家庭教育文化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广泛的关注。对于中国的家庭教育传统,特别是母亲教育子女的传统,由于视角不同,有褒有贬,莫衷一是,有必要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一、       中国母亲的历史功绩


  在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下,农业经济生产方式决定家庭成员的自然分工是“男耕女织”,“男治外,女治内”,即男子在外耕种、务事,女子在家纺线织布、主持全部的日常家务。幼小的子女对母亲感情上的依恋、生活上的依赖,母亲又独具抚养、教育子女的优势。因此,抚养教育幼年子女的责任,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母亲的肩上。子女的成长发展的每一步,无不浸透着母亲的辛劳和心血。
  在中国古代,家庭是以“父子为中心”,即是男子主宰一切,而女子则处于从属地位,即所谓“在家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女结婚后,封建礼教要求要“从一而终”;即或是丈夫去世,也要终守贞节。特别是已经有了子女的妇女,社会舆论对她们的压力更大。当然,丧夫的妇女终身守寡不再嫁,并不都是被迫的,而是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子女身上,子女的健康成长成为她们全部的精神寄托,通过把子女培养成材实现个人价值。
  在那时候,失去丈夫,孤儿寡母家庭,在社会上是受歧视的,有时也会受人欺负。许多寡母对此感到愤愤不平,唯一的出路是精心抚养、教育子女,把子女培养成才。为了有一天能有出头之日,她们不怕艰难,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忍辱负重,受尽千辛万苦,也要努力把子女培养成才。

在中国,从古到今,许多名人学者、名臣重将、革命领袖、英雄模范,都是由他们的母亲一手培养长大成才的。比如孟子、皇甫谧、陶侃、元稹、欧阳修、程颐、程颢、岳飞、徐霞客、齐白石、鲁迅、朱德、胡适、郭沫若、茅盾、周恩来、老舍、丁玲、冼星海、毛岸英、崔琦等等,在成长过程中,主要是得益母亲的培养和影响。中国母亲为中华民族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人才,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世世代代受到人们的赞颂。
  在古代社会,妇女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的最底层,受歧视、压迫,对于社会的不平有切身体验和深刻认识。社会生活的实践,使广大妇女获得了许多传统的优秀品质,形成了诸如吃苦耐劳、勤勉俭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慕名贵、不贪钱财、清洁自守、克己让人、坚持正义、主持公道、诚实敦厚、不畏强暴、忠贞爱国和富于牺牲精神等等高尚的精神情操。在中国母亲身上体现出的传统美德,一直是子女教育最为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铭记母亲的历史功绩

有人说,人类到二十一世纪才“发现”了母亲。这不是事实。在古代社会,我国传统的伦理观念是男尊女卑,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然而,却一直非常重视母亲在抚养教育子女中的作用。

据《吕氏春秋.侍君览》记载,在远古社会,人类有很长时间只“知母不知父”,世系从母系计;而且,在原始群之后,人类社会还经历了一个很长历史时期的母系氏族制社会,世系与财产继承仍旧从母系计。就是说,在恩格斯所说的“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母亲的地位就相当高,儿童的抚养、教育工作都是由母亲和老年人承担的。

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我国古人更加重视母亲的作用。西汉思想家贾谊的《新书》中指出:“谨为子孙婚妻嫁女,必择孝悌世世有行义者。”在周朝时期,就注重为男人选择配偶,表明中国人很早就有朴素的“优生”思想。

中国人重视母亲的作用,还体现在实行胎教上。毫无疑问,胎教也是由母亲承担。中国古人实行胎教始于西周,公元前十一世纪,比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胎教的主张要早七百多年。

早在西汉时期,经学家刘向的《列女传》一书,是专为各界知名妇女所做的人物传记。其中有一卷叫做《母仪篇》,专门为知名母亲立的传。所谓“母仪”,即母亲的榜样。该篇序言中说:“所取乎母仪者,为其守礼知义,端严善教,以为后世法者也。”是说这些母亲遵守礼法,通晓道义,端庄严谨,善于教子,可作为后人学习的榜样。西晋医学家皇甫谧也著有《列女传》一书。

从唐宋到明清时期,后人又陆续增写了许多部诸如《续列女传》、《列女传增广》、《广列女传》等不下数十部妇女传记。每部《列女传》中都无一例外地设有《母仪篇》,专门收集、介绍了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上百位教子有方的母亲的事迹。古人为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立传,纪念她们,歌颂她们,要后人学习、效法,理所应该。

  到现代社会,中国也非常重视母亲的作用。1931年,上海中华书局印行了欧阳溥存撰写的《母道》一书。这是一本专门给母亲介绍家庭教育艺术的书。1935年,上海女子书店印行了绿萍的《母亲日记》一书;1945年印行了熊芷的《母亲学》一书;1946年,正中书局印行了傅琴心的《母教》一书;1948年,正中书局印行了张天麟的《中国母亲的书》一书,等等。母亲被视为子女教育主要的教育者。

我们党向来重视母亲的社会作用。19421120日,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论“贤妻良母”与母职》一文,高度评价了母亲的职责。他说:“为着人类绵延、民族的繁荣,尤其是为着目前健强我们中华民族的万代子孙,我们极需尊重母职,提倡母职。”

  建国以后,母亲的作用仍旧受到高度重视。1958年“六一”儿童节期间,宋庆龄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在儿童节向母亲们说几句话》一文。文章一开头,首先强调了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对儿童成长的作用。她说:“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她要求母亲要具备爱、劳动、勇敢、诚实、集体主义等人类最优秀的品质,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榜样。

1981年,中共中央颁布19号文件,指出:“全国妇联应把抚育、培养、教育三亿以上的儿童和少年,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要求各级妇联“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帮助家长加强和改进对子女的教育。”显然,是把母亲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力军。

三、《母亲的楷模》

《言而有信》

古代典籍《礼记》说:“幼子常视勿诳。”意为小孩子常在父母身边,不要说谎。“圣母”孟轲母严于律己,给儿子做出好榜样。孟子小时侯看到邻家杀猪,问母亲杀猪干什么。孟母信口说:“杀猪给你吃肉呗!”刚说出口便觉失言,非常后悔:“自打怀孕时,我就注意实行胎教,处处约束自己,一心盼望孩子身心健康。为此,我付出很大代价。而今,他刚刚懂事我就欺骗他,这明明是在教孩子撒谎。我真不该信口开河。”为不给儿子造成言而无信的不良影响,尽管生活拮据,还是兑现了无意中的许诺,从邻家买回猪肉,炖好给孟子吃。

《同气相求》

民间流传的“孟仁哭竹”的故事纯属虚构,但主人公不是虚构,其人为三国江夏人,原名孟宗。孟宗十岁时,母亲送他到河南南阳跟随学者李肃求学。临行前,母亲特意为儿子做了厚褥大被。南阳地处河南湖北交界的伏牛山地区,气温比较高,用不着厚褥大被。邻人感到奇怪,便问为什么。孟宗母说:“我儿年幼无知,不懂得怎样和同伴们相处,不会帮助别人。我想,求学的同伴中难免有缺衣少被的,我是要他和那些家境贫穷的同伴同铺一条褥,同盖一条被。这样,可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亲密无间,受到良好的影响和熏陶。”这真是用心良苦的母亲。

《女中笔仙》

王羲之的妻子郗璇是卓有成就的女书法家。第七个儿子献之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书法。十多岁时就练得别有意趣,受到称赞,献之因此渐渐骄傲起来,不肯再临池练帖。母亲多次提醒也听不进去。有一天,献之写了一幅书法给父亲评判。父亲看后一语不发,只是提笔在书法作品中一个“大”字下面,补上了一“点”,变成了“太”字。献之很扫兴,把字拿给母亲郗璇批改。郗璇看后掩卷摇了摇头说:“我儿学书法多年,只有‘一笔’得父亲精华。其余的,只是形似而已。”献之问母亲说的是哪一笔?郗璇道:“就是‘太’字中的那一‘点’!”献之听了,感到很惭愧,从此再也不敢骄傲自满了。经过多年努力,成为与父亲齐名的一代著名书法家。

《慈母兼父职》

   茅盾在八十寿辰时写了一首《八十自述》诗,满怀深情地回顾了童年时母亲精心的培育:“忽然已八十,始愿所未及。俯仰愧平生,虚名不符实。昔我少也孤,慈母兼父职。管教虽从严,母心常戚戚。儿幼偶游戏,何忍便扑责。旁人冷言语,谓此乃姑息。众口可铄金,母心亦稍惑。沉思忽展颜,我自有准则。大节贵不亏,小德许出入。课儿攻诗史,岁终勤考绩。”茅盾小时侯贪玩,不免要耽误学习。母亲虽然很生气,但也不忍心打骂,而是说服教育,循循善诱。邻人颇有微词,认为她对孩子太“姑息”。母亲一度也困惑,但她经过深思,坚定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只要抓好大节教育,孩子偶尔贪玩点也没什么。”

四、《中国母亲的教育智慧》

    中国的母亲在培养教育子女的实践中,创造、积累了许多成功的教育子女的经验,值得继承发扬。

第一,防微杜渐,注重环境影响。“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肄,久而自臭也”。中国的母亲很早就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关注家庭居住的环境和子女的交友,“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要求子女“必慎交游蔫”。

第二,严于律己,重视以身作则。子女出生后首先投入母亲怀抱,并且在很长时间与母亲形影不离,中国母亲深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努力给子女做出好榜样。比如孟母言而有信,教子诚实;陶侃母深明大义,教子为官清廉;唐朝郑果母周济穷困亲友,教子自励等等,这些母亲历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第三,以情动情,重视感化教育。情感丰富、细腻是妇女的特点,情感是无声的语言,母亲跟子女的感情最深挚,富有感化作用,中国母亲注意发挥这一优势。例如,“孟母断机”、“岳母刺字”,就是感化教育的典范。

第四,注重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教育。历代母亲都把良好行为规范和优秀品质视为做人的根本,放在子女教育的首位。比如,春秋时文伯母教子谦虚谨慎、克己自励,三国孟仁母教子为官清廉,春秋时江乙母、东汉范滂母教子刚直不阿,秦末王陵母视死如归教子坚持正义,东汉赵苞母以死励子保卫国家,岳飞母教子“精忠报国”等等,为后人所效法。

    第五,提高文化素养,注重教子读书。孟柯母说:“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中道废而不为……女则废其所食,男则惰于修德。”孟母断机教子读书,东汉翟方进母纺线织布供儿求学,北齐王昭母卖首饰为子买书,宋朝欧阳修母“画荻”教子识字等故事,历来为人们称颂。

    第六,社会责任感强,为子女终生负责。中国母亲“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既重视子女的早期教育,也重视终生教育,对子女一生负责。被称为“圣母”的孟母,注重胎教、身教,孟轲娶妻后还指导处理夫妻关系。中国母亲在子女长大成人,甚至为官后,还严格要求、管教,已成为优良传统。

    历代中国母亲呕心沥血,以自己的高尚人格和教育智慧造就了中华民族,后人永远引以为骄傲,母亲的教育经验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阅读[3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