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之二百二十八:《与信息保持一定的距离》

分类: 随笔 |

随笔之二百二十八:
赵忠心
昨天,一个年轻朋友发来短信说,赵先生,怎么,您还没有加入微信群啊?
我心想,我为什么一定要加入微信群呢?若国家有法律规定,人人必须都要加入微信群,若不加入,就是“违法乱纪”、“顶风作案”。我是守法公民,会尊重法律,立即加入。既然国家法律没有这个“规定”,那么,我就有不加入“微信群”的自由。
我不仅不加入微信群,平时,出门办事或去公园进行体育锻炼,我很少随身携带手机。就是在家,我的手机也常常是关闭着,很少打开。午休时,关机;晚饭后,关机;写东西时,关机。
我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与信息保持一定的距离。
一、
人到了老年,社会阅历丰富,接触过很多各种各样的人,经历过很多离奇古怪的事。现如今,网络上所传播的那些所谓“八卦新鲜事儿”,在我看来,不新鲜,一点儿也不新鲜;没有趣味,一点儿趣味也没有。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
人上了年纪,见得多了,识得广了,不再贪热闹,凑热闹,掺和热闹。社会上哪些个令人烦心的事,眼不见,心不烦;社会上哪些个新鲜事儿,十有八九跟我无一毛钱的关系,我关心那些事儿干嘛呢?
人到了我这个年龄,一般都会设法远离热闹,喜欢耳根子清静,享受内心的寂静。
就如唐代诗人王维的《酬张少府》诗中说的那样:“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这应该是老年人普遍的年龄心理特征,也是老人养生的一个不错的举措。
中国古人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总结出了非常丰富的养生经验。纵观中国古人的养生之道,最重要、又行之有效的,不外乎这样四个字:一是“慈”,一是“俭”,一是“和”,一是“静”。
所谓“静”,有两层含义:
一是“身静”,要活动身体,但不要让身体过于劳累;
二是“心静”,遇事不要轻易“动心”,对于外界的各种纷扰和刺激,要泰然处之,安之若素。遇上喜怒哀乐之事,外表可以顺应,但内心要努力做到凝然不动,心境如古井一般。
与信息保持一定的距离,就可以保证“心静”。
二、
我是2003年退休,时至今日,已经有十八个年头了。卸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等社会兼职,也有十多个年头了。
我虽然退休了,但我是“退而不休”。卸任社会学术机构兼职,也不是无所事事,穷极无聊,不是没事可做了。只是没有原来工作单位的领导和社会兼职机构的秘书处给我布置任务了,不再硬着头皮做那些不想做、但也必须得做的事了。
大半辈子做事做惯了,形成了一种惯性,收不住了,停不下来了,事还是要做的。无所事事,那是很难受的。
做什么事?做自己想做的事,助人为乐的事,力所能及的事。
诸如,写写博文,将我大半辈子对于家庭教育的所思所想写出来,跟关心家庭教育的朋友进行交流、沟通、切磋孩子的培养教育问题;
帮助不断进取的年轻人写的书撰写序言、评论,帮助推荐他们的研究成果,促使他们尽快成长;
应对社会上讲课的邀请,准备讲课的讲稿,外出讲课,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
整理我电脑里尚存的几十部书的半成品,尽可能推向社会,不要让它们烂在我手里;退休以后,我又出版二十多种著作,几百万字。
接受媒体记者登门或电话采访,接待专家学者、年轻学生的学术访谈、交流,等等。能做的事还是很多的。
做自己不想做的事,那是压力,负担;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没有压力,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心情愉悦的享受。被社会所需要,那是一种幸福。
我即将迈入耄耋之年,精力有限,我必须珍惜时间和精力。我与信息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是清高自傲,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是怕我分心,虚度年华。
爱迪生说过,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时间的浪费。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物质资料浪费了,还可以通过劳动,重新找补回来。而时间如白驹过隙,“逝者如斯夫”,白白地浪费了,就永远也找补不回来了。
退休、卸任以后,我的生活早已经实现了“战略转移”:由过去的“以工作为主,保健锻炼为辅”,转变为“以保健锻炼为主,工作为辅”。
每天,除了去我家旁边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走路锻炼身体以外,便坐在书房的电脑前,心境平静,不急不躁,边喝茶,边写写文章,著书立说。
累了,就换换脑筋,听听西洋古典交响乐,圆舞曲,或欣赏欣赏我从小时候就酷爱的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或练练毛笔字。练习毛笔字,不是企图成为“书法家”,我从未有过这个“痴心妄想”;而是为心神安定,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仅此而已。
就如胡秉言的《无争》五绝中所说的那样:
静坐诗篇赋,烹茶小酒呷。
描红书丑字,不问世繁华。
三、与信息保持一定的距离,为的是修身养性,净化心灵。
古人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退休之前,肩负着社会责任,必须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社会多做实事;人到了老年,事业上没有什么发展的空间了,应该集中精力,修身养性,净化心灵。
而修身养性,就应该保持内心的清静。
诸葛亮《诫子书》中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是说,人的德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淡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读书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为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
等到悲凉地只能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与信息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分析、评价、筛选、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在传统社会,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想获得信息是一件很难的事。人们希望、渴望获得信息,但社会是封闭的,信息渠道很不发达,信息量极为匮乏,人们感到很闭塞。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传统的生活关系和生产方式决定的。生活、生产所需要的资源自给自足,万事不求人,也不需要人与人之间有很多的信息沟通、交流。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工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生产方式需要人们相互合作才能完成整个生产过程,信息的沟通、交流不可或缺。因此,社会的信息化成为一种必然。
社会信息化突如其来,信息化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信息量大大增加,就像洪水猛兽一样朝人们涌来,使得人们应接不暇。
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一柄“双刃剑”。既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便利;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许多麻烦,让人烦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开放,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人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新的信息,对人们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使得很多人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渐渐地发展成为一时一刻也离不开信息的“信息依赖症”,被信息所沦陷,失去自我,成为信息的奴隶。
你看现在,社会上到处都是“低头族”,比比皆是,这就是“信息依赖症”的患者。
现在很多的年轻人,时时刻刻,都是手机不离手,都是在旁若无人地、不错眼球地、聚精会神地、贪婪地死死盯着手机,手机似乎手机是身体新增添的、不可分割的一个“器官”。
不论到哪里,朋友聚餐、家人聚会,还是地铁上、电梯里,甚至过马路、上厕所的时候,如入无人之境,都会习惯性地低着头看手机,忙着刷微博、聊微信、看网络小说或者玩游戏,与周围的一切,包括身边的人和事,产生一种冷漠的“隔绝”。
如果没有手机的陪伴,便坐立不安,五脊六兽,心烦意乱,忐忑不安,无所适从,莫名地焦虑,对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依赖度几乎达到“痴迷”的地步,甚至出现了某种“神经质”的举动。
所谓“信息依赖症”,指的是“患者”往往没有一定的理由,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国际互联网上持续不断地聊天、浏览,以致头昏脑涨,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工作效率,损害身体健康。
成天价沉溺于“碎片化”的五花八门、杂乱无章的信息,不能给大脑一丝一毫“留白”的空间。长此以往,渐渐地就不会全面地、系统地、逻辑地思考问题了。
我想,在当今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随时随地就能了解一切,尽可能地不使用手机上网,在家也不常打开电脑。为的是让自己与信息之间,保持一种适当、且令人舒服的距离。
与信息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是拒绝与信息接触。我是想,时时刻刻与五花八门的各种信息“零距离”接触,五颜六色的信息,不分青红皂白,一概兼收并蓄,不可能获取优质的值得信赖的信息。
只有与信息保持一定的距离,从杂乱的信息中脱出身来,冷眼旁观,才能辨别信息,筛选信息,取舍信息,获取优质的、值得信赖的、有使用价值的信息。
苏轼的《题西林壁》诗中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与信息保持一定的距离,能够使人更容易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冷静地、全面地、深入地分析信息,评判信息,整理信息,组合信息。从而,成为信息的主人,而不至于沦落成为“信息的奴隶”。
(2021年5月19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