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之二百五十八:《报考大学是选择职业,还是选择事业》

分类: 随笔 |

随笔之二百五十八:
《报考大学是选择职业,还是选择事业》
赵忠心
最近浏览网络,发现一些对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家长进行选报大学、专业的指导,即“填报高考志愿”的指导。
指导内容,基本上都是哪个大学、哪个专业,毕业后就是进入体制以内的,是“金饭碗”、“银饭碗”、“铁饭碗”,哪个大学、专业毕业工资高、挣得多,哪个大学、哪个专业是“泥饭碗”,等等。
至于某个专业发展前途什么样,学生自己喜欢不喜欢,有没有兴趣学,愿不愿学,具备不具备某方面的学习能力和特长,没有一个指导者提及这个问题。
我感到很奇怪。难道上大学,仅仅就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
年轻人考大学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某方面、某个领域的专门人才。我想,只要掌握了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了高超的专业能力,到社会上很有可能成为“抢手货”,不再是被人“挑选”,而是你挑选喜欢的部门、单位、职业。难道还会愁没有职业?
据我所知,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很自信,并且喜欢挑战。有不少人大学毕业之后,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根本不想找工作单位上班,为别人“打工”,当“打工仔”;而是“另起炉灶”,自主创办工作室或公司,自己创业,自己当“老板”,这也是一条出路,根本不发愁职业问题。
网络上所谓选报大学和专业的“指导”,都是“指导”高中毕业生和家长如何选择“职业”,没有考虑学生是不是喜欢这个专业,有没有兴趣和能力学好这个专业,学生本人适合不适合这个专业,这个专业发展前途什么样,所有指导者都有意无意地回避了这个关乎学生未来发展的特别重要的问题。
这种“填报高考志愿”的指导,未免也太功利化了,有点儿个人利益至上、金钱待遇至上的意思,这是没有远见卓识的表现。
所谓“职业”,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维持家庭生计,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价值。职业是人们通过学习、培训和实践获得的一种技能,从事不同的工作,如医生、教师、工程师、农民等。
“职业”即是一种用来给自己谋生存的手段或途径。通俗地说,“职业”就是“饭碗”。
选报大学、专业就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就是为了“到收入多挣钱”,那必定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打工者”的心态,而没有自信、自主、自强、奋发有为、要做出一番事业的“主人公”的志向。
“填报高考志愿”,选报大学和专业,与选报“职业”并不完全是一码事。
所谓“志愿”,指的是志向和愿望。有志于并情愿,自愿。
所谓“情愿”,即是真心愿意,内心深处愿意。“自愿”,是自己愿意,而没有被强迫、迫不得已地去做的。
学生自己在学习上有什么优势、特长,喜欢什么样的大学,喜欢哪个专业,希望将来能在哪个领域、哪个专业得到发展,为社会,为谋领域的事业发展做出一些贡献,学生自己心里有数。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报哪个大学、哪个专业,应该是从自己的喜好和优势、特长出发,是真心实意,自觉、自愿、情愿,完全出自学生个人意愿地选报。不应该是单纯为了解决自己的“职业”问题,为了养家糊口而迫不得已才填报某个大学或专业。
我退休二十多年了,就是说,我有二十多年没招收研究生了,我的学生都是四五十岁的人了,有的也都快要退休了。他们的儿女都已是成年人,基本上都在读大学本科或读研究生。
据我所知,我学生的儿女,在加拿大留学的,读的是人类学;在美国留学的,有的读的是政治学,有的读的是数学;在英国留学的,读的是社会学;在澳门大学,读的是心理学;在香港的大学,读的是生物化学;在国内大学,读的是民族学……
我发现,我的学生的儿女,他们选报的专业好像都没有怎么考虑就业的问题。将来毕业以后,至于是是在哪个行当就业?是在体制以内,还是体制以外?是“金饭碗”还是“银饭碗”还是“铁饭碗”?是挣的多,还是挣的少?似乎他们做父母的和儿女,都没有考虑这些个问题。
他们之所以选报这些个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专业,其动机、出发点、指导思想,就是两个字——“喜欢”。
他们的儿女都没有读完本科就要戛然而止,立刻就业的想法,都是想不断求学进取。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之后,要继续读研;获得硕士学位之后,要继续读博;博士毕业之后,有机会还要争取读博士后,一直读到学位的“天花板”。既然有兴趣学这个专业,希望成为这个专业领域的高级的专门人才。
他们有志气,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有主见,完全没有盲目接受网络上的选报大学和专业的所谓“指导”,我很赞赏!
我的学生的儿女所选报的专业,没有过多地考虑将来就业的问题,而把儿女自己内心深处的人生理想、信仰、追求放置第一位,充分表明他们是有“事业心”的,希望将来在某一专业领域做出一番事业。
“事业“通常是指一个人一生中追求的目标,往往是要付出艰苦努力、经历磨难、克服种种困难的过程,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事业是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它需要人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毅力。
相对于在职业岗位上的“打工者”心态,选择做事业的人,一般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也必然具备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当然,一般没有较强的心理素质,或者是个人能力也有所欠缺,家庭确实需要早就业“养家糊口”,可尝试先从职业开始,积累一部分的经验与能力,再考虑事业发展方面的问题,这也是未尝不可的。
(2025年2月25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