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赵忠心家庭教育
赵忠心家庭教育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5,992
  • 关注人气:7,5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教杂说”之一百七十三:《生育、养育、教育子女的目的和目标的变化》

(2025-02-26 05:56:13)
分类: 家教杂说

 “家教杂说”之一百七十三:《生育、养育、教育子女的目的和目标的变化》


《生育、养育、教育子女的目的和目标的变化》

赵忠心

 

过去,人们生育、养育子女是为延续“香火”,“传宗接代”、“继承家业”,这是中国人尊崇祖先的表现。

所谓“香火”,就是有子孙祭祀。“传宗接代”,就是使家族长盛不衰,不断延续。在过去,结婚不生育子女是不允许的。不能生育,意味着“绝后”,那是最大的不孝。时至今日,“断子绝孙”仍是最恶毒的骂人的话语。

过去,培养教育子女的目的,是为了“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显耀门楣”,培养行孝道、敬祖宗的孝子贤孙。

过去,生育、养育、教育子女,都是为了“前人”,而不是为了“后人”。总之,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长者本位”,而不是“幼者本位”。

社会发展到今天,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育子女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父母精神上的需要,“传宗接代”、“光宗耀祖”、“行孝道”、“敬祖宗”的思想少了很多。

 培养教育子女的目的,促使子女成材,也主要是为使子女生活得比父母自己更幸福。

 有的做父母的有些私心的话,把儿女培养成才,至多也只是为自己脸面上增添一些光彩,能在人前“有面子”;一般不怎么想要“光宗耀祖”、“显耀门楣”的事了。越来越趋向于“幼者本位”了。

过去,当人们年老丧失劳动能力以后,没有社会保障,只能依靠儿女。为了解决后顾之忧,一定要多生孩子,以“养儿防老”。

现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使人们没有了后顾之忧,“养儿防老”的思想越来越少。

过去,人们生养了子女,付出了辛劳,子女一定要报答,老年人也确实能获得报答。“‘孝’字最初的意义,是属于感恩。”比如,老人去世后,子女要守孝三年。这“三年”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因为当儿女的小时候非三年不得免于父母的怀抱。所以,老人去世以后,儿女甚至抛弃一切,全废其业,用三年服丧。这就如买卖之交易,等价交换。

现在的一些年轻人,都把事情都看透了,孩子是指望不上的,还是靠自己才最可靠,靠得住。生养孩子完全是一种“赔本的买卖”,干脆,不生孩子。于是,家庭就“丁克”了。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许多家长培养教育子女的目的和目标太理想化,比如要把孩子培养成“铁中铮铮”、“庸中佼佼”、“鹤立鸡群”、“绝伦逸群”、“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出人头地”的人,当什么专家、学者、教授、科学家呀,名利双收、“名标青史”呀,等等。总之,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子女培养成为“凡夫俗子”。

现在,生活环境、条件变了,家长培养教育子女的目的变得比较实际了。

将来儿女只要不待业,能有个职业或理想的职业,能养活自己,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只要别“啃老”,就“烧了高香”了;

 或是能“鲤鱼跳龙门”,从落后地区到发达地区,从农村到城市,有个城市户口就不错了。至于子女将来的发展如何,发展到什么水平,那就是子女自己的事了,家长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这充分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今天做父母的,生育、养育、培养教育子女的目的和目标,越来越趋于理性,感性冲动大为减少,越来越现实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