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除夕之夜,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压岁钱。
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据记载,“压岁钱”最早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到了明清才出现“压岁钱”这个名词。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自此以后,“压岁钱”这个习俗,一直沿袭到今天。
那个时候,“压岁钱”并不是在市面上流通货币,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据说有“避邪”的功能。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
“压岁钱”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产物。据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名字叫“祟”的小妖怪,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而一对“管”姓夫妇偶然发现,包着红纸的八枚铜钱,可以将其吓退。后来,人们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从此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
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因而,又把这钱叫“压祟钱”。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人们自然应该尊重几千年的文化遗产。
然而,现在的压岁钱,却逐渐在变味儿:
过去,给小孩压岁钱只是为了营造节日气氛,亲朋好友之间互相送送,而且数目也不是很多。
可现在,给压岁钱的数目,越来越大,几百,几千,甚至上万。
在传统文化中,“压岁钱”应该是蕴涵精神、文化和长辈温情的。而现在的压岁钱却越来越让人搞不懂了。
首先是接受方的迷茫。
在古代“压岁钱”就是一个小铜钱。但现在给“压岁钱”讲究的则是给多少张“百元大钞”,“祝福”一夜之间使孩子“暴富”,成为“富豪”。一个12岁小朋友过一个年,竟然收到6万元“压岁钱”,究竟是“福”还是“祸”?
亲戚之间的关系亲密程度不同,家庭经济收入也不同,给压岁钱的数目自然也会有多有少。给的多,孩子自然高兴;给的相对少的,孩子也很有可能认为是“抠门儿”。这很容易使孩子根据给压岁钱的多少,把亲戚分成三六九、亲疏远近等,无形中会助长孩子滋生嫌贫爱富的势利意识。
赠送方深感困扰。
年年这样给“压岁钱”,“富了孩子,穷了父母”,成了很多成年人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有的工薪阶层把年终奖都拿出来,都不能应对“压岁钱”的开销。致使很多大人都害怕过年,“谈年色变”。有的年轻人为了躲避难以承受的“压岁钱”,不得不像“老赖”那样,背井离乡,离家出走,逃之夭夭,利用春节假期去外地旅游以“躲债”。
而孩子们呢,刚一进入腊月,则是像盼星星盼月亮那样,急不可耐、翘首以待、欢天喜地地期盼着春节早日到来,以便“财源滚滚”,“一夜暴富”,“闷声发大财”。
每年给孩子压岁钱的攀比之风,愈演愈烈,使许多大人不堪重负,苦不堪言。有人无奈地苦笑着自我调侃说:
“发完压岁钱,回到解放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心术不正,借过年给孩子“压岁钱”的机会,“慰问”领导或关系户,以拉关系、套近乎、疏通关节。这就不单纯是个庸俗的问题的了,而是涉嫌借机行贿受贿了。
现在,“压岁钱”的“红包”越来越厚,相应地,文化含量势必会越来越低,温情与感动越来越少。而当所谓的“压岁钱”触及到道德与法律的底线时,人们就应该警惕了。
有人说,现在人们钱多了,多给孩子“压岁钱”是自然而然的事,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我不这么看。
那些发达国家人家有钱没钱?收入比我们国家多不多?可人家过节给孩子送礼物,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实物”或“纪念品”,并不是像我们国家这样“真材实料”、“真金白银”、“货真价实”地大把大把的“百元大钞”送给孩子。
这不是外国人家“小气”、“抠门儿”,而是“君子之交”的高雅、纯洁。
我国的“压岁钱”,现已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意味很浓厚的习俗了,而是变味儿了,变得“庸俗”了;
不是一种对晚辈的“祝福”了,而是一种“侵蚀”,无意之中诱导孩子们往“钱眼儿”里钻,也越来越“虚荣”,越“势利”,越“贪财”了。
这种现象,很值得国人深刻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