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之一百七十:
《餐桌上考孙女》
赵忠心
(2018年10月29日)
前天晚上,儿子来电话,说昨天中午邀我和老伴跟儿子、孙女旸旸到外边一起吃饭。儿媳妇加班,不能参加。
昨天上午十点左右,儿子又来电话,有点儿难为情地说:
“爸爸,我和旸旸早点吃的太晚了。到现在,我们还不是很饿。要不,咱们晚上再一起吃饭。您看好不好?”
我说:
“也正合我意。我们早点也吃得很晚。也不饿。就晚上一起吃饭吧。”
下午,五点多,儿子和孙女旸旸开车来接我们。
儿子问我们:
“爸爸,咱们上哪儿去吃?你们想吃什么?”
儿子很孝敬、尊重我们,首先征求我们的意见。我说:
“看旸旸想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随着旸旸的口味儿。”
旸旸是我们唯一的孙女,刚上初一。是我和奶奶心目中的宝贝疙瘩。在我们家里,吃什么饭,向来是“儿童优先”,大人随着孩子。
儿女们都是实心实意地“尊老”,我们做老家儿的,必须诚心诚意地“爱幼”。孙女真真切切感受到爷爷、奶奶的爱怜,知道自己在爷爷奶奶心目中的地位,她就会事事严于律己,自觉地努力以自己的行为取悦于爷爷、奶奶,朝着爷爷、奶奶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我们的车刚进京北天通苑地区,孙女便指着路旁的一家餐厅,说:
“爷爷,我想吃小龙虾。”
我说,那好吧。就在这家餐厅吃。奶奶也爱吃小龙虾。
我从来是不吃那小龙虾的。孙女说吃啥就吃啥,我随着孙女。
孙女他们一家曾在这家餐厅吃过饭,喜欢吃这家餐厅的小龙虾。
餐厅的规模不小,卫生条件也不错。只是食客不多,显得空荡荡的。
最先上的菜就是小龙虾。孙女一看,就手舞足蹈,眉开眼笑,乐不可支,跃跃欲试,急忙带上塑料手套,上手就要拿盘子里的小龙虾大快朵颐。
我赶紧制止说:
“旸旸,你先别着急吃。爷爷先考考你,再吃。你先数一数,这盘子里,共有多少只小龙虾?告诉爷爷。”
孙女楞了一下,不知道爷爷要她数小龙虾的数量干什么。但还是认真地数了数,说:
“共有十二只。”
我问道:
“旸旸,这十二只的‘只’字,是个量词。要是写出来,你知道用哪个‘只’字吗?”
我看别的菜都还没有上,就在等待上菜的这个档口,我想考考我们家这个初中一年级新生的语文知识学得怎么样。
现在的社会很浮躁。受其影响,很多人心浮气躁,心沉不下来。做事慌里慌张,风风火火,大大咧咧,马马虎虎,凑凑活活,写个文章是错别字连篇。对此,很多人不讲究,很不在意,觉得写个错别字,瑕不掩瑜,无伤大雅。这种心态很不好,是文风不正的表现。
写文章,不能写错别字。写错别字既是不爱惜自己的名声,也是对读者的不尊重。就是不专门从事写文章的差事,在日常生活中也免不了要写几个字。写字,就像是给人出示自己的“名片”。要是总写出错别字,就要让人家笑话你,小看你了。
孙女上小学之前,每个星期在我们家玩一天。上学之后,我们平时跟孙女接触就很少了。我想,今天有这个机会,我得提醒我的孙女,从小做事就要稳稳当当,认认真真,精益求精,不能大大咧咧,慌手毛脚,迷离马虎的。写文章注意用字准确无误,表意确凿可靠。我心想,我们赵家可不能出个“白字先生”。
孙女想了想,说:
“小龙虾要用‘只要’、‘只有’的那个‘只’字。我们老师讲过。对吗?爷爷。”
“完全正确。这个‘只’字是个多音字,作为量词使用的时候,读一声,阴平。这个‘只’字,还用在哪些事物上?你知道吗?”
孙女皱着眉头,认真地思考了一下。突然乐了起来,说:
“我知道,爷爷。用在动物数量上,都是用这个‘只’字。”
我点点头,进一步追问道:
“你列举几个例子。”
她说:
“一只小老鼠,两只小白兔,三只小麻雀……”
我趁机补充道:
“‘只’这个量词,一般多是用在动物的数量上。但一般情况是用在相对比较小型的飞禽、走兽上,隐含着对小动物爱怜的情感。大型是动物,一般用别的量词,比如,一头大象,一匹马,一头牛……”
我看别的菜还是没有上来,就继续给孙女“上语文课”。孙女边吃小龙虾,便默默地听我给她“上课”。
我继续补充说:
“这个‘只’字,还常用在某些成双成对的东西中的一个上,比如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只手套,一只袜子,一只鞋……还可以用在某些器具上,比如,一只箱子,一只小游船……”
“跟这个‘只’同音的量词,还有‘支’和带木字旁的‘枝’这两个量词。你知道这两个量词怎么用吗?”
孙女摇摇头说:
“我还不清楚。爷爷。”
我告诉孙女说:
“比如说,‘一支志愿者小分队’,就得用‘支’,而不能用‘只’;再比如,说‘一支乐曲或歌曲’,就得用‘支’,也不能用‘只’;再比如,用于杆状的东西,一支枪,两支钢笔,三支蜡烛……就得用这个‘支’字。”
“至于带木字旁的‘枝’,一般只是用在带枝子的花朵上,比如,说‘送你一枝玫瑰花’。
“‘支’和‘枝’这两个量词,在特定情况下,还可以交叉使用,比较复杂。你还是先吃你喜欢的小龙虾吧,再不让你吃,恐怕口水就流下来了。等你再长大一点儿,我们爷俩再讨论这两个量词的用法。”
(2018年10月29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