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饴弄孙”之十五:《姑姑侄女儿差不了一席篾儿》

分类: 含饴弄孙 |
标签: 遗传 家庭传统观念和审美取向
《姑姑侄女儿
赵忠心
我国北方,在我们老家(河北)一带,有这么一句俗语,说:“姑姑侄女儿,差不了一席篾儿。”
所谓“席篾”,是指用苇子、竹子、高粱杆等的皮劈开而制成的细长的薄片,是用来编席、篓子等物件的。
这句俗语是用“席篾”形容姑姑和侄女之间的差别,意思是差别很小很小,微乎其微,就像薄薄的“席篾儿”那么一丁点儿。这说的是,姑姑和侄女非常相象。
凡是以前见过我女儿的朋友、同事或学生,看到我的小孙女,或看到孙女的照片后,都不约而同地惊讶地说:
“你们的小孙女,真的很像你们女儿小的时候。你看那模样,那眉眼,那神态,那气质,活脱儿是她的姑姑!”
是的。我们家里人也认为孙女确实是很像我们的女儿,她的姑姑。没事的时候,我经常把女儿小时候的照片找出来,跟我的小孙女的照片对照,越看越相象,就像是一个模子里磕出来的。
说侄女在长相、眉眼上跟姑姑很相象,这不难解释:那是遗传的作用,姑姑侄女血脉相通嘛。
说“神态”、“气质”相象,也不难解释:因为这两者的形成,既有遗传的作用,也有家庭生活环境熏陶、影响和家庭教育的作用。
女孩应该是什么样的?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传统观念和审美取向,家长肯定是不由自主地朝那个方向施加影响和进行引导。
比如,我们家大人的潜意识里,希望女孩子的形象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要端庄,但不要呆板;要有规矩,但不要拘谨怯懦;要活泼,但不要疯疯颠颠;要自信,但不能目空一切,盛气凌人;要自尊,但不能傲视、不尊重别人;要有民主平等意识,但不能没大没小、目无尊长,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女儿、对孙女都是这样影响和引导的。因此,就是侄女和姑姑并不经常生活在一起,在“神态”、“气质”上,也会很相象。
话说白了,实际上这就是“家风的熏陶”。
让我们大人感到吃惊的是,小孙女在独立自主意识方面,也跟她姑姑小时候一样的强烈。
记得我女儿像孙女这么小的时候,三四岁,我们还住在平房里,就不跟我们大人睡在一起了。她见哥哥睡在外屋的单人床上,也要单独睡在外屋的另外一个带栏杆的童床上。
每天晚上上床前,她都自己把拖鞋摆放得规规矩矩、整整齐齐,自己脱衣服;早上,自己穿衣服、叠被子,不用爸爸妈妈帮忙。
到四五岁的时候,我给她准备好洗澡水,把澡盆放在里屋的地上,只是帮她搓搓后背,剩下的就是她自己洗澡了。
女儿小时候是在北京第一实验幼儿园,那是北京最好的幼儿园,在南新华街路西,跟我的工作单位师大附中和孩子妈妈工作单位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是对门。那里是民国年间原北京高师的遗址,院子很深,要过三道门才能到教室。
每天早晨,我们送女儿到大门口,她就不让我们送了,撂下一句“爸爸妈妈早点儿接我”,一挥手,扭头就扭搭扭搭地独自穿过三道门到幼儿园,见到了老师就骄傲地说:
“老师,爸爸妈妈送我到大门口。是我自己来幼儿园的!”
老师夸她是个好孩子。
女儿上小学是在北京第一实验小学,也是北京最好的小学。从我们家所在的宣武区梁家园师大附中宿舍去学校有两站地远,还要穿越一条繁华的马路。
开学第一天,我把她送到马路边上,告诉她如何过马路:有大人过马路,就让叔叔阿姨带你过去,别忘了说“谢谢”;要是没有大人过马路,就先左、后右看有没有汽车,有汽车就等一等,汽车过去后走过去,不要跑,要快步走。我只送了她一次,教了她一回,以后再也不让我送了,都是她一个人单独过马路上下学。
女儿小时候,自立的意识和能力都很强,我们大人很省心,省力。
再看我们的小孙女。
奶奶特地给她买的好看的小拖鞋放在门口,每次到我们这里来一进门,她便嘴里大声说着“换鞋!”,一屁股就坐在门口的地毯上,自己动手换鞋。我看她脱鞋很费劲,就想帮她脱,她不让,说:
“我自己,我自己。”
那个时候,她发音还不是很准确,把“自己”说成“寄己”。
每次晚饭后爸爸妈妈接她回他们家,我和奶奶送到她爸爸的车旁,要抱她上车,她不用,还是说“我自己”,“我自己”。
学骑四轮小自行车,开始看她两只脚不会轮换着使劲蹬,怎么也蹬不动,我就在后边助推一下。她发现了,着急地说:
“爷爷别推!我自己,我自己!”
她硬是自己学会了骑小自行车,可以说是“自学成材”。
我带她到院子的体育器械场地玩,她爬那一丈多高的梯子,我怕她不小心摔下来,就想扶着她,保护她,他回过头来大声说:
“爷爷,别扶,别扶!我自己!”
那种类似脚踏车的椭圆机,是成年人玩的体育器械,浑身都是铁,灵敏度也非常高,我和奶奶都不大会蹬。小孙女见有大人蹬,就要爬上去蹬,练了几次,就会独自蹬了,蹬得还特别溜!
有一天,她姑姑来了,看到她刚刚两岁半的小侄女蹬得那么带劲、自如、纯熟,都乐得不行,说:
“这孩子,真像我小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