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饴弄孙”之九:《不仅仅是享受天伦之乐》

分类: 含饴弄孙 |
《不仅仅是享受天伦之乐》
赵忠心
前些年,夫人还没有退休的时候,她早晨六点半出门上班,下午五点钟到家。
我不坐班,在家里办公。整个白天,偌大的屋子里,只有我“孤家寡人”一个,上网、看书、看报、著书立说,作自己想做的事,怡然自得,岁月静好。
我喜欢清净,不贪图热闹,不喜欢有人打扰。有记者要来采访,我常常婉言谢绝,说:
“我是学者,是拿文章和著作说话。想了解我的观点,就看我的文章或著作吧。”
能拒绝,就尽量婉言谢绝。
“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
平时,我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我的“领地”——书房里度过。家里收拾干净了,没人祸害,总是那么整洁如新,一尘不染。两个孩子要是到我这里来一天,那可就不得了了:所有的房间,都会像是“鬼子进村”一样,满屋子哪哪都是玩具;他们还肆无忌惮地到处乱翻腾,弄得杯盘狼藉,乱七八糟,“残不忍睹”,心烦意乱。
两个儿女都觉得给我们添了很多的麻烦,打乱我们已经习惯的生活秩序,能不带孩子来我这里就不来。
然而,我却受不了,想念得很,一星期不见也不行。于是,就打车花几十块钱跑去儿女家看孩子们一眼。孩子们来了,受不了;不来,就更受不了。您说,这是不是“贱骨头”!
孩子们到我这里来,是给我们增加了巨大的工作量,平添了许多的麻烦。但我们却乐此不疲,心甘情愿。因为不仅给我们这个寂寞的家带来了欢声笑语和勃勃生机,使我们老两口享受到了人世间最美好的天伦之乐;而且,还使孩子们在我们这里受到锻炼,各方面得到了提高,有不少的收获。
首先,孩子提高了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孩子们在他们自己家呆惯了,相对于他们家,我们的家就是个“新环境”。孩子们第一次来我们这里,感到环境很生疏,都是怯生生的,不敢乱说乱动。来的次数多了,就习惯了这个新的环境,如鱼得水,就像在他们家一样。孩子们在我们小区院子里玩耍的过程中,还结识了一些新的小朋友。刚来我这里的时候,见了我的邻居就躲藏在我的身后,“犹抱琵琶半遮面”那样羞羞答答的;现在,熟悉了,见邻居也能大大方方地问好了。您说,这是不是进步?
第二,孩子发展了探索的精神。
小孩子的探索欲望不是培养的,是天生的,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兴趣。我们这个家对他们来说是个新的环境,他们感到这里的一切都很神秘,对哪里都感兴趣,到处乱翻腾。见柜门开柜门,见抽屉拉抽屉,把我的书、打印纸,都掏出来,看里边装得究竟都是些什么东西,有没有他感兴趣的、好玩的玩意儿。只要没有危险,我们从不制止,敞开让他们翻腾。然后,再带着他们再一本一本、一件一件地放回去,物归原处。翻腾了几次,没他们所需要的、喜欢的、新奇的东西,觉得没劲,也就不再翻腾了。要保护和激发孩子的这种可贵的探索精神,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尽量多容许,少禁止,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
第三,孩子懂得了一些行为准则。
小孩子天生地喜欢玩水。但哪里的水可以玩,哪里的水不可以玩,他们是不知道的。记得孙女刚会走路时来我家,我和奶奶稍一不注意,转眼就不见人影了,我赶紧边喊边找,四处搜索:原来她出溜到卧室旁边的卫生间。我一看,嗨,她正兴致勃勃地用小手,兴致勃勃地使劲和弄马桶里让人恶心的水,她玩得还停开心噢!
见我花盆里刚刚培育出的两寸高的小花苗,她以为那是普通的小草,下手就给连根拔起。我几个月辛辛苦苦、精心培育出的小花苗,霎时间一命呜呼,但我也不生气,只是让我心疼了好几天。
我正在书房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用电脑写东西,不知怎么的,突然黑屏停机了。我扭头一看,原来孙女是“罪魁祸首”,不知道她何时悄悄地溜进我的书房。她见主机上闪闪的小绿灯,觉得很有意思,随手就那么一摁,我刚写了老半天的东西还没来得及保存,一下子全不见踪影了。
她做了这么多的“坏事”、“错事”,都不是有意而为,是在试探一下这事儿能不能做,我一句责备的话也没说,只是和蔼地循循善诱,指出哪些事可做,哪些事不能做。经过引导,渐渐地这些坏事、“错事”,她都洗手不干了,就知道哪些事儿可做,哪些事儿不可为,懂得了一些行为规则。
对小孩子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最好是在实践中培养,就像唐太宗教育太子“遇物则诲”那样,遇到什么事,就结合实际对孩子进行哪个方面的教育。空口说教是不行的。
当然,每逢孩子们来我家之前,我们都事先做好准备,把有危险的物件放在他们拿不到的地方,就像是在“鬼子进村之前”那样,事先进行“坚壁清野”。这实际上,就是在给孩子们创造一个使他们能够随心所欲的宽松、包容、安全的环境。
免得到时候,这不让玩儿,那不让动,处处受管束、限制,受挫折,遭磨难,打击他们探索的欲望,影响他们愉悦的情绪,让他们觉得爷爷、姥爷这里不欢迎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