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含饴弄孙”之六:《赏识涂鸦》

(2024-12-20 06:26:09)
分类: 含饴弄孙
“含饴弄孙”之六:《赏识涂鸦》

“含饴弄孙”之六:《赏识涂鸦》


《赏识涂鸦》

赵忠心

 

孙女上幼儿园后进步很快,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孙女每星期六到我们这里来,发现她一星期一个样。

这个星期六早晨,爸爸妈妈把她送到我家来。一进家门,一屁股就落座在客厅大茶几旁边,奶奶已经事先准备好的小板凳上,大声嚷嚷:

“爷爷,我要画画!”这是孙女每天必修的功课。

“好!等着,爷爷这就给我的大孙女拿彩笔、拿纸来。”

爷爷闻听,立马像老小孩似的,兴高采烈地去书房取了彩笔和图画纸张,规规矩矩地放在孙女面前,嘱咐说:

“宝贝,好好画吧!”

孙女拿起彩笔就像模像样地、专心致志地在纸上画了起来。不一会儿,孙女把那张图画纸高高举过头顶,大声嚷嚷:

“爷爷——奶奶——,我的作品!我的作品!”

“什么?‘作’什么?”

 我和奶奶赶紧到孙女的身边,都没听明白孙女在说什么。

“我的作品!我的作品!我的作品!”

孙女反复说“我的作品”,说的都有点儿不耐烦了,我和奶奶还在那里发愣,大概孙女心想:你们这当爷爷奶奶的真是没文化,没素质,连“作品”都不知道!

听她连续又说了好几遍,我和奶奶这才如梦初醒,猛然听明白了:噢,是她的“作品”! 使我们不由得会心地笑了起来。

不用说,这是在幼儿园里跟老师学的。小朋友画了画,老师就把孩子们的画作挂在墙壁上,用手指着说:“这是谁谁的作品。”让孩子们相互欣赏,相互观摩、学习。

就这样,孙女便在画画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学会了使用“作品”这个词汇。

要说孙女这口气,可够大的了。孙女每次来,我都给她进行一些绘画的启蒙,以激发她对绘画的兴趣。比如,我画一只小白兔,我问孙女这是什么?孙女去过动物园,立即回答说:“这是小白兔!”我再画一匹大马,孙女说:“这是大马!”我画一只小鸭子,孙女说是小鸭子。

你看,我画的动物画,就连刚刚两岁零两个月的孙女都辨认出来,认可了,这充分表明我的绘画水平,跟那些专业的画家都相差无几了,可我都不敢称我的画为“作品”。孙女画的画谁都不认得是什么,她却大言不惭地敢于宣称是“作品”,够不谦虚的了。

我和奶奶赶紧上前观赏一下孙女的“绘画作品”,奶奶问道:

“旸旸,你这是画的什么呀?”

“这是红太阳!”孙女胸有成竹地说。

她用红色的彩笔胡乱画的,分明只是一个大大的不规则的空心圆圈。这哪里是什么红太阳啊?

对缺乏自我评价能力的小孩子,为鼓励他们热爱画画,要不吝惜褒奖之辞。我们连忙称赞说:

“好好,旸旸画得可真好!真好!”

小孩子天生地都爱涂涂抹抹。一见到纸张,不管有用没用,拿起画笔就兴致勃勃乱涂乱画。画的乱七八糟的,看半天也猜不出画的究竟是什么,可以说是“四不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涂鸦”。

说到“涂鸦”,不仅现代的孩子喜欢,就连古代的孩子也同样有这样的情趣。记得有这样一首描述儿童“涂鸦”的古诗:

 

黄发垂髫儿,握枝向泥沙。

似解世人意,信手乱涂鸦。

桥畔流水淌,树梢日影斜。

口中呢喃语,兴尽忘归家。

 

寥寥数语,一个手握树枝、口中念念有词、正专心致志地在地上涂鸦的古代儿童的生动形象,就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看来,好“涂鸦”从古至今都是学龄前儿童的天性。

在成年人眼里看来,儿童“涂鸦”只不过是信手涂涂抹抹而已,没什么价值。其实不然。

一两岁的小孩子“涂鸦”,他们并不想画成什么样图形、图案,只是作为一种动作、一种游戏,持笔“信马由缰”,随意而画。不管画出什么样的线条,他们的心理都会从中感到满足,获得乐趣。尽管大人还看不懂他们要表达什么,但“涂鸦”客观上对他们手、眼、脑的协调配合,增强脑、眼对手的指挥能力,培养专注精神,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随着年龄增长,到三四岁的时候,孩子力图要把自己所看到的或想象到的事物,通过画画儿表达出来。但由于观察能力、绘画能力所限,“图画”的内容和主题,成年人往往用“肉眼”是看不见的。

然而,“涂鸦”的内容和主题确实是存在的。不信,家长就经常问孩子画的是什么,他会道出让人想象不到的丰富内容和精彩的主题。

在幼儿园,老师让小朋友画爸爸妈妈带他们去动物园看到的动物。其他的孩子纷纷画出某种动物的轮廓,其中,有一个孩子别出心裁,用黑色的画笔,把一张白纸完全涂抹成黑色。老师看了,感到很奇怪,便问那个孩子:

“小朋友,你把图画纸画成黑色,这是画的什么呀?你告诉老师。”

那孩子严肃认真地娓娓道来,他边比划,边说:

“这是一个动物园,有很多动物,小狗,小鸭子,小鸟,小猫,还有老虎,大象……好多好多动物。他们在一起玩耍,唱歌,跳舞……从白天一直玩耍,唱歌,跳舞,到太阳落山,他们都累了,天也黑了,他们就都睡觉了……”

听完孩子详尽的述说,老师都惊呆了:万万没想到,孩子别出心裁、独具一格的信手“涂鸦”中,竟然包含着如此生动、丰富而精彩的内容!

孩子的“涂鸦”,需要家长用“心”去挖掘、发现他们作品中的独特内涵,千万不要在无意之中压制、埋没、扼杀了孩子可贵的想象力。

“涂鸦”是孩子们进行想象的手段,是发展想象力的路径。保护孩子的“涂鸦”,就是保护孩子的想象;赏识孩子的“涂鸦”,就是鼓励、发展孩子的想象。

(2008年10月14日星期二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