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杂说”之一百四十二:《卫玠之死》

分类: 家教杂说 |
《卫玠之死》
赵忠心
(一)
“这孩子真是一表人才,出类拔萃,与众不同。有这么一个漂亮的小孙子,这真是我的造化!唉,只是我年老了,不能亲眼看着他长大成人了!”
孙子成为卫瓘的精神寄托,祖父一刻也离不开孙子。每次上街,他都要带着孙子一起乘车去。卫玠穿着漂亮的衣服,头上梳着两个小抓髻,更加惹人喜爱。
人们在大街上一看到卫玠,就蜂拥着围上去,特别是一些妇人,都争先恐后,要一睹卫玠的美貌与风采。大家边看边咂舌惊叹不已:
“这孩子简直是美极了,就象是用白玉雕成的!”
卫玠美貌“举世无双”,却也因此而“祸从天降”。
卫玠出众的漂亮,一时间远近风闻,传遍了整个京城。只要他一出门,人们就蜂拥着围过来,弄得大街上是几十里地都水泄不通,想到哪里去都没有自由了。
面对这种情形,卫玠再也懒得出门。于是,便成年累月地在家里呆坐着,什么事也不想做,成天是心烦意乱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卫玠心理上的压力越来越大,精神上日益忧郁、烦躁、痛苦,难以解脱。
在不堪忍受的心理压抑和精神折磨下,刚刚27岁,卫玠就抑郁而死。
当时人们都感到震惊,议论纷纷,叹息地说:
“卫玠纯粹是活活被人们给‘看’死的!”
这个故事,很发人深省。
(二)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人要是在某一个方面太突出了,太出众了,就面临着一种危险--捧杀。与其说卫玠是被人们给“看死”的,倒不如说是被“捧杀”的。
可以设想,卫玠处于那样的生活环境里,大约会有两种“死法”:
一种就像上述的那样死,抑郁而死,肉体和灵魂俱亡。
另一种“死法”是:被周围的人捧得精神恍惚,飘飘然起来。自恃美貌无双,以此为“资本”,不思进取,不求上进,整天陶醉于自己的美貌之中,不能自拔,最后落得个缺德少才,不不学无术,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肉体虽尚存在,人还活着,但没有灵魂,精神已经“死”了。
总之,有那么多人捧他,恭维他,给他唱赞歌,他很难逃脱被“捧杀”的厄运。
你看,当今社会上,什么“小书法家”、“小钢琴家”、“小画家”、““小作家”、“小诗人”、“小数学家”、“小物理学家”、“小化学家”、“小歌唱家”,还有什么“神童”、“奇童”、“天才”等等,高帽子满天飞!
小小的孩子,今天出席招待会,明天出席表彰会,后天又在电视台当众表演,又是立功,又是受奖,所到之处,都掌声、鲜花、奖品、奖状、荣誉。
人们竞相这样做,应当承认都是出于好意。但对年纪小小的孩子如此过誉,究竟会给他们思想上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给他们稚嫩的心灵上打上什么样的烙印呢?
人们都说他们是“聪明过人”,“出类拔萃”,“无与伦比”,说他们是“天才”、“神奇”,怎么怎么了不起……听了这些夸耀、恭维的话,他们很容易也自认为自己的确是已经“了不起”了。
假如这些孩子成天都陷入面目地自我陶醉之中,洋洋得意,还能有再求上进的欲望吗?还能再继续刻苦学习、训练,不断提高吗?
弄不好,还会把这些孩子吹得神魂颠倒、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目空一切。
荣誉,一时间会使孩子感到很荣耀。但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甚至是致命的压力,会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们国家前些年非常出名的一些“神童”出家、生病的不幸结局,就印证了这个论断。
吹捧就像是一把“软刀子”,正在威胁着那些才华初露的孩子们!
家长们应当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要时刻警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