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述”之十三:《回忆六十多年前的高考》

分类: 我的自述 |
《回忆六十多年前的高考》
赵忠心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
考生家长身穿五颜六色的盛装,
冒着暑热在考场外陪考,
默默为孩子祈祷,期望孩子一考“中式”。
见孩子走出考场,家长们都欣喜若狂,
热情地送上鲜花,问候,
激动地拥抱、亲吻的动人情景,
让人难以忘怀。
见此情此景,不禁勾起当年我高考前后的情景。
那是六十多年前,1960年,
我在河北安国一中高中毕业。
究竟是找个工作,帮母亲分担家庭经济负担,
还是继续升学,报考大学?
我和母亲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孩子要考大学,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金榜题名,
如愿以尝。
尤其是对于我们来自落后农村的考生来说,
考上大学,意义非凡。就如鲤鱼跳龙门,
就像过去中举、升官那样飞黄腾达,
不仅会改变个人的人生轨迹,发展前途,
还能改变整个家庭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地位。
我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
母亲的意见是让我找个工作,
先帮她养家糊口,别再考大学了。
父亲在我四岁时就去世了,
是母亲一个妇道人家养育我、妹妹和弟弟三个孩子,
家庭生活状况可想而知。
我理解母亲的苦衷。
初中毕业那年,
是报考中专、技校,还是报考普通高中,就费了一番周折。
我家距离学校七十多里地,交通、通讯又不发达,
我初中的班主任听说我母亲不让我报考普通高中,
便自给我母亲写信,说我功课学得很不错,
有发展前途,希望让我报考普通高中。
我知道,不让我报考大学,这是母亲无奈的选择。
家里只有母亲这一个劳动力,养活三个孩子,
家里太贫穷了,负担太重了。
我一点儿也不埋怨母亲,我理解母亲的无奈。
可我上的是普通高中,不是中专和中技学校,
没有专业技能、技术,毕业后不可能找到什么工作。
我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继续升学,报考大学。
从我个人的思想上说,我还是想上大学。
我的文科学习基础不错,可以说在班里很突出。
我年龄在班里也还是最小的,我能继续升学深造,读书学习。
当时,我妹妹在上高中,
我弟弟15岁就到保定化纤厂当了学徒工。
母亲也是五十岁的人了。
面对家庭的状况,我心里很矛盾,纠结。
经过多次商量,在我的班主任的耐心劝说下,
母亲终究同意让我“试一试”。
听说,师范院校学生伙食费又是国家包下来。
于是,第一志愿我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
其实,这个选择也不是自愿的。
高中,我上的是文科班。我的语文学习得很不错,
甚至可以说学习成绩是出类拔萃,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老师还经常把我作文当成范文在班里给同学们朗读。
我本来是想报考北京大学的新闻系,希望将来当个记者,或作家。
但考虑到,我家生活困难,恐怕考北京大学交不起学费。
北京师范大学是师范院校,那时候学生免缴学费,吃饭也不收费。
那就会大大减轻我母亲的负担。
于是,不得已,我这才改报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系。
母亲虽然同意让我“试一试”,
但母亲却不像其他同学的家长那样,希望孩子能“金榜题名”被录取。
母亲希望我“最好是考不上”。
难道母亲不希望她的儿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的前程?
不是的。
母亲虽然大字不识,但母亲还是有些见识,
即便当时是那样的家庭困境,
她还是全力以赴支持我上学读书,
她曾对人说,孩子只有多读书,将来才能做大事。
而是家里实在是太困难了,上大学实在是供给不起。
母亲这样想,并非情愿,也是生活所迫,被逼无奈。
高考结束。放假回家等候录取通知。
我边去地里帮母亲干农活二,边等待录取通知……
耐心地等了一个多月,录取通知书终于来了。
我考上了第一志愿的学校——北京师范大学。
我的考试成绩相当好,在班里数一数二的。
就是报考北京大学新闻系,分数也绰绰有余。
特别是我的作文成绩,竟然达到97分!接近满分。
在我所在的保定专区十二个县的所有考生中,名列第一!
当年,我上的是“跃进高中”实验班,两年制。
跟三年制高中毕业生同场竞赛,
我的作文考试分数超过了保定全专区十二个县
三年制高中所有考生。
用今天的话说,我就是保定专区高考作文“状元”!
我们学校当时负责升学考试工作的王副校长召见我,
亲自告诉我,告诉我这个好消息。
并在全校学生集会上表扬了我,
说我为学校争了光,给同学们树立了榜样,
号召全校同学向我学习。
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是在放假以后,在家里收到的。
在我们家来说,甚至在全村来说都是天大的喜事。
几乎全村的乡亲都纷纷来我家道喜,就像是过年那样。
我的爷爷、奶奶很高兴,乐得合不上嘴,
逢人便夸他们的大孙子有出息。
特别是我爷爷,他格外地高兴。
爷爷平时经常夸我,说我聪明,仁义,厚道,稳重,懂事,将来会是个“文官”。
说我弟弟,身体好,胆子大,正直,勇敢,仗义,“路遇不平拔刀相助”,预测弟弟将来是个“武官”。
我的爷爷没有文化,但他真是料事如神啊!
爷爷好像会相面,果不出爷爷所料:
1960年我考上了北京的大学,1961年弟弟应征来北京卫戍区当兵。
我们哥俩先后晋京。
母亲自然也很高兴,但她还是偷偷地一个劲地抹眼泪。
知母莫如子。
我想,母亲掉眼泪,有两个原因:
一是激动,高兴,是喜极而泣。
她的儿子这么有出息,她没白辛苦地供给我上学,有了回报,儿子有了美好的前途,也给她争了光;
二是发愁,生活费没有着落。
上中学,离家近,生活好凑活。上大学,离开家了,生活就无法凑活了。能不能把大学读下来,还是个未知数……
(2023年6月11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