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书出版消息!
这本《激励孩子一生的名人成长故事》是我出版的第六十三部书。这本书前后签订了两次出版合同、经历了十一个年头,才得以问世,这是我出版图书几十年的经历中,绝无仅有的特殊经历。出版社始终没有放弃,说明这部书很有些价值,适于青少年儿童和年轻父母阅读。由武汉的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
随笔之一百八十七:
《柳暗花明》
赵忠心
(2019年7月4日)
七年前,2012年的一天,外地一家出版社的副社长来到我家,打算出我的一本书。
我们谈好了,这位副社长回到出版社,立刻给我寄来了一份图书出版合同书。当年11月份我和出版社就签署了出版合同。
过了一两年,出书的信息还没有。按照合同规定,我的书早该问世了。
无奈之下,我试着给该出版社打了个电话,询问出书的事。
对方说,与我签署合同的副社长调到别的出版社去了。
出版社回复我说,我们签订的图书出版合同还有效,书还是要出的。在解释未能按期出书的原因时,是这样说:“只是因为书号紧张”才没有按期出版,要我再耐心等一等。并没有说,我的书出版不了了。
我相信了出版社的答复。
等就等,我有的是时间和耐心。反正,一,这是一本科普书,不指望出这本书评职称,我的正教授职称早几十年前就解决了;二,我不缺钱花,不是揭不开锅,等出书稿酬度日。
到合同中规定的出书时间没有印刷,是出版社违规。按照合同规定,应该给我经济上的赔偿。
我不想为几千元赔偿金,跟出版社把关系搞僵了。不能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出版社又没有说肯定不出版了。而且,我接触过的这位副社长,主动找上门来,凭直觉,感觉人不错,不像是不守信用的人。
我想,他们一定是有什么难处。我没有得理不饶人,按照合同规定,向出版社索取赔偿金,另找出版社出版的想法。
我不是死盯着我的这本书。我虽然退休多年,但不是无所事事没事干。我的事情多得难以招架。鼓捣我的博客,写别的书,应邀给报刊杂志写稿,到全国各地讲学,给别人出书撰写序言,撰写书评……该干什么就干什么。百无聊赖,无所事事,吃包混天黑,容易患老年痴呆。
从2012年到这2019年,这七年间,在休闲和忙其他事之余,我撰写、出版了好几本书。
2013年,由学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中国家庭教育观察——赵忠心访谈录》(三十万字);
2015年,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家风正
子孙兴》(二十八万字);
2019年,又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最好的教养在家庭——赵忠心和年轻父母谈科学教养观》(二十七万字)。
今年年内,将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一部学术著作《中国家庭教育发展史》(五十多万字)。
我虽然早已退休回家,社会上学术团体的职务也已卸任,“无官一身轻”。但我是退而不休。除了休息、锻炼保健身体以外,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
事过七个年头了,渐渐地,把出版这本书的这件事,早就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今天下午(2019年7月4日),突然接到该出版社的电话。
对方说,赵教授,当年跟您签订出版合同的副社长,调出几年以后又回来了,当了我们社的正社长。
社长说了,赵教授您的书,是一本很好的书,我们社还要出版,而且要出好。赵教授没有责怪我们违约,豁达,包容,有度量,高姿态,有学者的风范,值得敬佩,我们不能辜负了赵教授。
对方说,以前签署的合同已经过期了,我们再重签一个合同。一半天内,我们重新给您寄去合同书。社长说,您老的书,今年年底问世。
出版社的同志,一再感激我的耐心,感激我的包容,感激我的理解,感激我的高姿态。
看来,我的这本书迟迟不能问世的原因,并不像是此前所说的“书号紧张”那么简单,那只是一个托词。至于真正是什么原因,我不想深究,免得自寻烦恼。
这真是像陆游的《游山西村》诗中所说的那样: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常言说,好事多磨。是说,好事情在实现、成功之前,常常会遇到许多波折。这是告诫人们,遇到不顺利的事,不要急躁,冲动,要沉得住气,学会忍耐。
古人说:“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为人之所不能为。”要想做成大事,必须能够忍耐。这是一种修养。
出版这样一本普通的书,对我来说,虽说不是什么天大的好事、值得兴高采烈的喜事,但这个等待的过程和最终的结果,让我对这句话的含义,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我的运气还真好。四十年来,我出版了近六十本书,接触过的出版社不止三五十家。各家出版社为人处世的态度各不相同。言而无信的,有,有的很让人生气,窝火,但不多。
我所遇到、交际过的出版社,应该说绝大多数是信守合同的,值得信任的,合作得很愉快,我跟很多出版社的社长、总编、编辑成了朋友。
我看当年来我家跟我签订这本书出版合同的副社长,厚道,人品不错,不像是不守信用的人。要不,调回原单位就能“扶正”?
我的眼力还可以,没看错人。
(2019年7月4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