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杂说”之十五:《美好身姿靠什么》
(2024-03-28 05:16:16)分类: 家教杂说 |
前言
===================================================================
《美好身姿靠什么》
赵忠心
(1999年)
家长热衷 孩子冷落
我的夫人是小学教师。不久前,她的三个上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到我家来做客。因为近来电视里几乎每天播放一群女孩子张牙舞爪地为一种“英姿带”所做的推销广告,于是我就怀着一种好奇心问那几个孩子:
“你们的家长给你们买了英姿带了吗?”
其中一个孩子说:
“我的家长没给买,我爸爸说那东西没用。”
第二个孩子说:
“我妈给我买了,我戴了两回就不想戴了。玩儿的时侯戴,浑身都不舒服,玩儿不痛快。写作业时戴,身体得直挺挺的,没法写。”
第三个孩子则说:
“大人们现在穿衣服都讲究休闲、宽松、舒适,让我戴那个像五花大绑似的玩艺儿,我才不戴呢!”
没想到,孩子们对电视广告里吹得神乎其神的“英姿带”是这样的冷漠,甚至还有点儿反感。
据了解,由孩子自己主动提出要买英姿带的很少,绝大多数是家长提出的或是家长(其中母亲居多)自作主张给孩子买的。
许多家长是抱着一种侥幸的心态:“万一要有作用呢。”
家长和孩子对这新鲜玩艺儿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不能不引起家长们的深思。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美好身姿,女孩亭亭玉立,男孩英姿飒爽。有一幅美好的身姿,不仅使孩子朝气蓬勃、精神焕发,自尊、自重、自信,就是让别人看着也舒服,也喜欢。家长的这种希望,人们都很理解。
然而,究竟怎样才能真正使孩子获得一个美好身姿呢?这个问题,还真的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研究。
美好身姿从何而来
人们的身姿,也就是身体的姿态,它和人们的健康状况有关系。但是,它不单纯是一个生理问题。而是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性格、气质、习惯以及精神状态的综合的外在表现。
既然一个人的身姿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那么要保持一个美好的身姿,就不能只靠某一种具体的方法或一个措施。假如一个人已经呈现出不良的身体姿态,那也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生理的原因,也有心理的原因,同样还有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性格、气质、习惯以及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原因。要矫正,应当是在身体、心理、审美、性格、气质、习惯等多方面加强锻练和修养,进行“综合治理”。
不从多方面进行锻练和修养,只是指望用某一种简单的措施和具体的方式方法彻底矫正,恐怕是无济于事的。
我们特别要注意到,我们人是高等动物,具有主观能动性。常言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保持美好身姿的问题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外界提供给自己的语言、图形信息,通过自觉地锻练和习惯的养成,保持美好身姿,或矫正自己不良的身姿。
比如,当你的美好身姿获得别人的欣赏、羡慕或者当面赞赏时,你会更加自觉地保持你美好的身姿;如果你的身姿不大好,受到别人的提醒、提示,或者看到别人的美好身姿时,你会“从善如流”,有意识地纠正自己的身姿。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小孩子的审美情趣和保持美好身姿的自觉性不像成年人那样强,但在家长的精心培养、教育和训练下,也会逐步提高审美情趣和自觉性,养成良好的习惯。正如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只要家长和老师从孩子小时侯就注意进行培养、教育和训练,孩子就能形成良好的者、立、行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无需再做什么刻意的努力,就可以获得一个美好的身姿。
要使孩子有一个美好的身姿,正确的做法:
一是要带领孩子经常参加各种体育锻练,努力增强体质,使身体各部位得到均衡的协调的发展;
二是培养孩子开朗、活泼、随和的性格,心胸要开阔,多与小朋友广泛交往,不要与周围世界相隔绝;
三是鼓励孩子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别人能做到、能做好的事,自己同样也能做到、做好;
四是指导孩子加强读书学习,参加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知道什么样的身姿是美的,什么样的身姿是丑的;
五是随时提醒孩子,注意保持良好的站、立、坐、行姿势,做到“站有站像,坐有坐像”,自觉纠正不良的身姿,养成良好的习惯。
假如有的孩子形成了不大美好的身姿,家长既不要着急,要防止简单粗暴;也不要丧失信心,要耐心加以指导、纠正。因为孩子的骨骼还没有发育成熟,尚有很大的可塑性,只要重视起来,矫正方法正确,不急于求成,要矫正,也不是很难的。家长应有这个信心。
“治标”不“治本”
广告中所极力推崇的英姿带,其实是一种典型的“物理疗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理疗”。
所谓“物理疗法”,就是利用电、光、声、热、机械刺激等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其原理是,物理因子引起人体的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体液、代谢等各方面的反应,改变体内的病理生理过程,从而对许多疾病起治疗作用。
“物理疗法”是一种治病的手段,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身姿是没有毛病的,没有毛病治什么病?那不是多此一举吗?
即或有个别孩子已形成不良的身姿,比如含胸、驼背等,只要不是天生的畸形,属于不良的习惯,用锻练的方法也是可以矫正的,同样没有必要佩戴矫正器械,进行什么“理疗”。
因为那种东西戴得时间长了,很可能会使人产生一种依赖性,一种惰性,消磨人保持美好身姿的主观能动性。习惯是人在一定情景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良好习惯往往是经过多次的重复养成的,是大脑皮层暂时联系的形成,即动力定型的形成,一旦养成,便非常巩固。通过培养习惯而形成的美好身姿,才是靠得住的。
而通过外力,即通过磁力和机械力的刺激形成的美好身姿,是不大靠得住的,很容易出现“反弹”现象。就是说,在佩戴着的时侯,身姿会好一点儿;而一旦不戴了,就很有可能还会恢复原来的身姿。一个人不可能每天二十四小时,每时每刻都佩戴着矫正器械生活,那不会使人感到舒服。那些形成不良身姿的孩子,究竟是否需要佩戴,应当听从医嘱,家长不要自做主张,免得带来负作用。
广告上所说的那种身姿矫正器械,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它对孩子养成良好身姿或纠正不良身姿,也只能起次要的辅助的作用。要保持美好身姿或矫正不良身姿,主要还是要靠持之以恒的锻练,靠良好习惯的培养,靠自身的文化修养的提高,不能完全寄托在什么身姿矫正器械上。
佩戴身姿矫正器,实际上就是进行“理疗”,别看广告做得花里胡哨,说得天花乱坠的,其实,那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不要寄予太大的希望。
大家想一想,世界上的人,过去并没有佩戴过什么身姿矫正器械之类的东西,绝大多数不都是有一幅美好的身姿吗?
推崇“英姿带”反映东西方“体育理念”的差异
在中国,孩子刚出生的时侯,家长为了使婴儿的四肢长得端正,以免成为“罗圈腿”,往往给孩子捆扎成“蜡烛包”,把新生儿的手脚给捆得紧紧的,动弹不得。
而在西方国家却不是这样做的,孩子从一生下来就得到一个宽松的环境,手脚就是可以自由活动的。
孩子长大一点,就对他们的坐、立、行、卧姿势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从古至今,“立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就是中国训练孩子美好身姿的规矩。时至今日,我们中国的幼儿园和小学,在孩子们上课时,还仍然要求必须坐立端正,而且还要把双手放在背后。
而在西方国家,学校和家长都是主张孩子们通过多种体育活动进行锻练,并不大强调坐立的姿势。
英姿带之类的身姿矫之所以在中国的出现,并且被许多家长青睐、接纳,一点也不奇怪,这恰恰反映了我们中国传统的“体育理念”上的僵化、保守。这种“体育理念”并不是太科学的,因为“束”、“静”不符合人的天性,更不符合少年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其效果也是不好的。应当改变。
我认为,相比之下,还是西方国家的“体育理念”比较科学,比较现代化。因为“放”和“动”是符合人的天性的,效果也是好的。
健康的体质,是美好身姿之“本”。加强体育锻练,增强人的体质,这才是获得美好身姿的根本途径。
就是在我们中国,凡是平时注意进行体育锻练的人,一般来说,身姿都是比较美好的。
你看,那些运动员,哪个女孩不是亭亭玉立,哪个男孩不是英姿飒爽?就是老年人,只要是平时注意锻练身体的,那也是挺胸抬头,身板硬朗。只要多活动,多锻练,身体健壮,四肢自然会伸展,动作会协调,身姿会挺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