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之七十三:《续谈“围城”现象》

(2024-03-09 05:22:53)
分类: 随笔


随笔之七十三:《续谈“围城”现象》

随笔之七十三:

《续谈“围城”现象》

 赵忠心


“围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愿望大都如此。”

——钱钟书:



有的事,像衣食住行这类事,就犹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那样“坐久了想站站,站久了想坐坐”,这比较简单,容易,就是“折腾”一下并无大碍,损失也不是很大。

有的事就比较复杂了,“折腾”一下付出的代价可能要很大很大,甚至会后悔终生。

就比如“职业的选择”。

在我的微博中,经常有人写信跟我私下交流思想,说要从体制以内跳到体制以外。想听听我的意见。

有一位小学老师写信说,常常感到自己能力不足,职业前景不明朗。希望通过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具备“随时跳出体制但依然能够胜任教育工作的能力”。

一位公办学校的高中教师写信说,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产生了职业倦怠。教育教学实践中,慢慢地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很大。最近,有很大冲动想辞掉高中教师的工作,专门从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当今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人们可以自由地流动。这人啊,要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必须“各得其所”,才能“各尽所能”,有所建树。

在体制以内的人纷纷要离开体制的时候,体制以外的人,却千方百计地要进入体制以内。比如近年来公务员招考,各地都是人头攒动,争先恐后,报名火爆。明明知道录取率只有几十、几百,甚至几千分之一,仍旧有很多人争先恐后、义无反顾,挤破脑袋也要挤这个“独木桥”。

这与很多体制以内的人要跃跃欲试地逃离“体制”,形成鲜明的对照。

在职业的选择上出现这种“围城现象”,也许是因为有的人当初是“进错了门”,“误入歧途”。适合在体制以内的人,没有能够进入体制;而不适合体制以内的人,却偏偏进入了体制。这世界上的事就是这么奇怪,这么倒霉,阴差阳错的事屡见不鲜。

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有的人适合在体制以内,有的则适合在体质以外。

但也要注意,社会上还有另外一种奇怪的社会现象,那就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到了那山,回头一看,还是原来那座山高。这种现象也让人感到奇怪。



有一位硕士研究生在一家杂志社当编辑。本来工作得好好的,有一天,突然对我说,想离开杂志社。说单位风气不好,矛盾重重,死气沉沉,感到很压抑,不能干出一番事业,要去一个家庭教育文化公司大显身手。

我苦口婆心地劝他说,年轻人不满足现状,有理想有追求;不喜欢寂寞,不安分,喜欢折腾。应该说这是积极的心态。

但必须想明白一个问题:进入体制很难,千难万险;离开体制却很容易,易如反掌。但脱离体制,这可是一件大事。

离开体制到社会上闯荡,就等于是“下海”,在“商海”里搏击,全靠自己游泳的本事了。一旦出去了,要是坚持不住了,后悔了,想重新回到体制以内,那可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

这世界上什么药都好买,只要有钱;“后悔药”可无处可买,有钱也买不到。离开体制的事,可不能冲动,不能脑瓜儿一热,一拍屁股就走人了。必须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思考、斟酌、掂量,想好了,想透彻了再行动。最好不要“冲动”、“莽撞”、“盲动”,别干出让自己后悔终生的事。

我们老年人思想比较僵化保守,因循守旧。要注意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克服求稳怕乱的思想意识。

年轻人思想解放,想得开,不保守,胆子大,敢想、敢作、敢为、敢闯。但要注意,做事要稳妥,三思而后行,不能不计后果。

在体制以内,有体制以内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必然有它天生的缺陷;同样,体制以外有它的长处,也必然会有难以克服的短处。这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事是不存在的。人们常说说“万事如意”,那只是恭维人的话,是超现实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

必须看到,体制以外的确是比体制以内自由多了,更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独有的特长。但体制以外的竞争,其残酷性要比体制以内大多了去了,淘汰率高多了去了。不能只看到马云、潘石屹、俞敏洪、刘强东这些为数不多的成功人士就动心。

在体制以内,生活的稳定性,社会地位,“旱涝保收”,从事教师职业的还有长达一两个月的休假等,是体制以外的人无法比拟的。

在体制以内时,人们并不觉得有这些优势。往往在离开了体制以后,回头一看,才能看得到,但悔之晚矣。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失去以后,才觉得珍贵。

说在体制以内,清规戒律太多,束缚人的手脚,不能做成大事业,不能出人头地。这种看法也太片面,太绝对化了。

任何事物都应该辩证地看。有短必有长,有弊必有利。在体制以内,规矩多,可能会束缚人的手脚,但却能规范人的行为,不至于走邪路。在体制以内,管束你的人是很多,但事业发展却有坚强后盾。体制内的人功成名就,出人头地也比比皆是。

在体制以内,不见得人人都不能成功;离开体制,也不见得人人都能成功。环境只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因”。



我经常接触体制以外的人士,有的离开了体制,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事业上做出了成绩,混得不错,稳住了脚跟,出了名,发了财,名利双收,大红大紫。

但到了体质以外的人并不是个个都适应,并不是人人都混得好,一事无成者不在少数,破产者、后悔者也很多。跃跃欲试要脱离体制的年轻人,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三思而后行,可不能意气用事。

 一个年轻人研究生毕业后,在体制以内找到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后来,觉得单位领导处事不公,一气之下离开了体制,自己创业,开办了一家文化教育公司。这个年轻人能力很强,公司办得不错,钱是挣了一些,汽车、房子都有了。但后来,总感很失落,孤独,觉得像是被社会“抛弃”了一样。工作压力太大,没有原来的工作轻松,生活不稳定,经常被危机感所困扰,有时候被逼无奈,不得不说处一些违心的话,做出一些违心的事。更令人莫名其妙地感到不被信任,被社会歧视,成为了社会的“边缘人物”。

回头一看在体制以内坚守的老同学,生活稳定,衣食无忧,经济收入稳步提高,没过几年,个个也都有了汽车、房子,社会地位还逐步提高。羡慕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后悔自己当初的一时冲动,不冷静。现在,很想重新回到体制以内过个衣食无忧、无后顾之忧的安稳的日子,但谈何容易,只能认命。

我对那个要离开杂志社的年轻人说,我不了解你们杂志社的具体情况。即或真的像你说的那样矛盾重重,死气沉沉,感到压抑,你想离开,这是逃避现实。你以为这世界上有“世外桃源”吗?体制以外的人员成分、人际关系,比你现在的单位更为复杂。

你既然有要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大志”,不离开现在的单位也是可以实现的。你好好干工作,干出成绩,将来有机会你当了单位的领导,你就可以彻底改变你们单位的风气呀!

这个年轻人还不错,没让我的口舌白费。最终,他听了我的好言相劝,继续留在了杂志社。现在当了领导,主持杂志社日常的工作。

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是我的儿女,要从体制以内到体制以外,征求我的意见,我会明确表态不支持。

然而,虽说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但现实生活中,在今天,家庭教育已经是“有期限的教育”了。做儿女的到了这个年龄阶段,都有了很强的自主意识和能力,也拥有了自主的权利,哪个还听老子的话呀!家长已该“下岗”了,丧失了教育子女的主动权了。

虽然人们常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儿女到了成年,做父母的家庭教育任务就已经终结,划上了“句号”,就应该自动“退居二线”。就没有威望和能力,也没有权利限制、支配儿女了,不可能再指望儿女还像小时候那样对家长“唯命是听,言听计从”了。父母的话,只能“仅供参考”了。

在儿女的职业选择上,做父母的不能替儿女做主了,只能任他们去了。由他们自己选择、定夺,决定、掌控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这也许正是当代家庭教育和传统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

 

(2017年1月24日星期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