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之六十六:《现如今盛行“丁克”?》

(2023-12-23 06:13:14)
分类: 随笔

随笔之六十六:

《现如今盛行“丁克”?》

 赵忠心



一年一度的元旦即将来临。

昨天中午,我们北师大原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退休老师,又在学校的兰慧餐厅聚餐。这是我们这些退休老人的传统节目。每到元旦前夕,必定像往常那样,要在一起坐坐。一年不见面了,坐在一起回顾一下刚刚过去的一年,展望一下未来的一年。

说好是上午11点半集中。我因为有事脱不开身,还不到11点,我们退休职工党支部书记就打来电话,说“赵老师,我们都到齐了,就等你一个了。”我赶紧下楼打车赴宴。

每年会餐,都是我带酒水,这成了我的专职。“无酒不成席”啊!宴会没有酒不行,饭菜再好也显得冷清。

以前,我只是带一瓶白酒,好酒,茅台或五粮液,让几个喝白酒的一醉方休。去年,我突然发现,有一些老同事不喝白酒。今年,我又带上一瓶红酒,让大家都喝上酒,开怀畅饮,共庆元旦。

我迟到了,一进餐厅就赶紧拱手作揖,向大家道歉,不好意思,让大家久等了。

我数了一下,昨天到场的共十人,还有几位九十来岁的老同事因腿脚不便没有到场。

我高兴地看到,虽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但却都是鹤发童颜,一个个皱纹舒展,红光满面。我情不自禁地感慨说:

“各位都身体健康,精神饱满,神采奕奕,精神焕发。看到大家身体状况、精神状态都很好,我非常高兴!”

在别的许多场合,我可以毫不客气地“摆老资格”当仁不让。在昨天聚会的场合,我虽然已年逾古稀,七十有五了,但也没有资格再“摆老资格”了。至多,我也就算是个“中年”吧。

年轻的有三位,六十二岁、六十三岁,他们是算是“小青年”。用一句时髦的话说,他们是”小鲜肉“。是我们这个退休团队中的“新鲜血液”,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是小弟弟小妹妹。

我属于“中年”。这个年龄档次的,有四位,七十六岁、七十七岁、七十八岁,我是“中年”这一块儿的“小弟弟”。

还有三位,一位是八十六岁,其他两位都是八十九岁,已是耄耋之年,是我们这些“中年”人的老大哥老大姐。

三位刚加入我们这个退休团队的“新鲜血液”,初来乍到,在这场合还有点儿怯生生的。三位耄耋之年的老同事,已不胜酒力。我还少许有点儿酒力,便主动招呼大家畅饮,祝各位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看到这些老同事,有的还是我的老师辈儿的。他们一个个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俱佳,我颇有感慨:读书人眼界开阔,胸怀宽广;遇事能包容,不小肚鸡肠、斤斤计较,随遇而安;坦坦荡荡,不追名不逐利,不为名利所累,活个百儿八十不成问题!

老同事身心健康,给了我以极大的鼓舞和信心。



昨天中午的会餐,也听到使我很不解的事。

三位耄耋之年的老同事,表情轻松,怡然自得,温文尔雅,整个会餐中脸上始终呈现着微笑,令人羡慕。

我知道,他们的儿女都是60后、70后,有的已经成了爷爷奶奶。他们都当了祖爷爷祖奶奶,儿女不用他们继续操心劳力了。他们的“家庭教育任务”已经终结,告一段落。剩下的,就是安安稳稳地颐养天年了。

老同事聚会,免不了要谈到各自的儿女。说到儿女的情况,有几位不是孤芳自赏,却是一筹莫展。

我们这十个人中,一个年轻同事的女儿正在读大学,没什么着急的事了。我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我有了外孙儿孙女,“品种齐全”,可以说“十全十美”,也不让我操心了。

其他的五位中,一位女同事的儿子大学毕业,近四十岁了,莫名其妙,就是不找对象结婚,一心想着要”独身“。看到别人家的儿子都结婚有了孩子,可她家的儿子非要选择独身,急得这个同事急跺脚,恨不得用手挠墙。

剩下的四位同事,或是儿子或是女儿,都受过高等教育,倒是都结了婚,但却不让父母省心:一个个的,叫齐了号儿,不约而同地都不要孩子,要“丁克”。

这四位同事,反反复复地,苦口婆心地,耐心说服、规劝让他们要孩子,有的还信誓旦旦地向儿女表“红心”,将“无偿地,免费地,全天候地”给他们带孩子。

可这几个猴儿孩子却无动于衷。“王八吃秤砣”,是铁了心的要做“丁克”,把这四位家长急得直嘬牙花,转腰子。几位老爹老妈万念俱灰,无可奈何。

我听了以后,感到很惊讶,也直摇头,替他们发愁。真不知道这些“熊孩子”是怎么想的。搞不懂,实在是搞不懂。难道这就是“代沟”?

我替几位老同事着急。我接触过“丁克家庭”,见识过“古怪”的。但没想到会有这么多“古怪”的。今天在座的十位中,有四个“中青年同事”老同事的孩子选择“丁克”,竟然占了十分之四!

我急不可耐地对几位说:

“把你们这几家的熊孩子召集起来,我吹胡子瞪眼,给他们训训话!”

我这是典型的“咸吃萝卜淡操心”,爱管闲事。他们的父母都是大学教师,都管不了自己的孩子,我能管的了?



说到“丁客”,这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也是“舶来品”。自古以来,中国人都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老规矩约束着,结婚后不要孩子那是天理不容,谁也不敢绝后。

“丁克”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源于欧美八十年代传入亚洲生活型态名词。由英文“DINK”音译而来,亦翻为“丁克族”,或是“丁克家庭”。

所谓“丁克”,不是想生、因为生理原因或经济条件不允许而不能生育的家庭。而是指的夫妇双职业,能生,但主动选择不生育的家庭。这些年轻人认为“丁克”是现代人的一种家庭生活形态,或称“生活模式”。

据了解,选择“丁克”的年轻人,原因是各式各样的。

有的面对中国人口过剩的现状,为国分忧,自愿放弃生育,主动为国家限制人口增长过快“做贡献”。这一般是夫妇双方受教育程度较高、社会责任感较强。

一些文化素质较高、事业心强的夫妇,觉得人生苦短、精力有限,既要事业,又要孩子,鱼与熊掌不能兼得。怕耽误了自己的事业,只好放弃孩子。

一些夫妇追求现代化的享受、高质量的生活。看到人们为抚养、教育子女所付出的昂贵费用和巨大精力,怕自己沦为“孩奴”,被孩子闹得狼狈不堪,失去自我。现代社会竞争的剧烈,生存难度增大,使这些城市里的新潮人物望而生畏。

有的夫妇收入有限,住房问题不能解决,生活质量不高。自认为,不能给孩子提供优越的家庭生活条件,不愿意让孩子受罪,不愿承受添丁加口所带来的烦恼。

 有的夫妻婚姻不稳定,不知道婚姻能不能继续维持下去。认为让孩子出生于一个争吵不休的家庭或单亲家庭,是对孩子的人权和社会义务的不负责任。

极个别的是过于“自我”,不愿意接触、接受、接纳孩子,不愿意让孩子打扰。

有人劝他们说:“一辈子没有孩子,将来会有遗憾……”

他们说:“没有孩子,我们可能有一个遗憾。但有了孩子,我们会有更多的遗憾!”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在中国人的心里根深蒂固。“丁克家庭”很难成为全社会的生活潮流。

但在现代社会,年轻人,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个体意识、自我意识和个性越来越强烈,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思想意识越来越淡漠,家族的控制力越来越小。越是在夫妻文化程度都比较高的家庭里,“丁克”这一观念却大有市场。

(2016年12月3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