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教杂说”之七十七:《提前入学好不好?》

(2023-08-31 05:55:50)
分类: 幼教杂说

“幼教杂说”之七十七:《提前入学好不好?》

===================================================================

标签: 提前入学没有好处

分类:幼教杂说

《提前入学好不好?》
赵忠心

每到小学一年级招生时,总有一些家长为了让不到入学年龄的孩子提前入学,四处奔波,托人情、找门路,甚至采取更改户口本或曲线入学”(转移居住地)的办法。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入学越早,成功的机会就越大。

据一位小学校长透露,在每年新入学的一年级新生中,年龄不足6周岁的孩子大约占到5%左右。他们当中有差一两天的,也有差几个月的,最小的只有五岁半。

据一项对100名提前入学学生的家长的调查显示:只有发18%的孩子对学习感兴趣,56%的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16%的孩子上课坐不住。

据老师反映,提前入学的孩子在自理能力、注意力集中、独立完成作业等方面,明显比其他孩子差一截。当前,由于独生子女在家里一般处于中心地位,家长对孩子娇惯溺爱,本来使孩子生活能力比较差。那些年龄偏小的孩子,甚至连吃饭、上厕所都需要老师照顾,学习方面更是力不从心。

由于孩子年龄小,老师和家长往往降低标准,放松要求,处处要给孩子以特殊的照顾,这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长期得到别人特殊照顾的孩子,不知不觉就会产生依赖性和自卑感。另外,当前家长对孩子期望值又过高,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教材又偏难偏深,学生本来就感到课业负担重,如果再提前入学负担就感到更重。

一位长期从事低年级教学的老师分析说:

“家长让孩子提前上学,其理由是他的孩子聪明。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已经认识一些汉字,会做几道算术题,甚至会背几首唐诗,便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上学接受正规教育的条件。实际上并没有具备条件,那些孩子学到的那点儿知识和能力,是家长提前训练的结果。那点儿优势,其实不是真正的优势,是虚假的优势,可以说是泡沫优势,上学后过不了多久,就会不存在了。因为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日常生活常识、生活自理能力、反应速度等,与年龄大小有相当大的关系。我们成年人,在年龄上有几年、甚至十年的差异,在能力上也不见得有多大的差别。而对小孩子来说,不用说相差几岁,就差几个月,在能力上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日成材,千方百计地把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提前,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一位提前入学孩子的家长后悔地说:

由于孩子提前入学,在班里各方面都一直处于劣势,始终赶不上趟’。学习的不成功,使他对自己缺乏自信心,到小学六年级毕业时,竟然没有勇气面对初中学习的激烈竞争。在孩子的一再要求下,我们只好将他转到另外一所小学,重新读了一年六年级。

据我所知,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不论是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棕种人居住地区,基本上都是6岁以上的儿童才能入学读书。这个入学年龄的规定,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有其科学依据的。

根据儿童身心方面发展的规律,学龄前阶段的儿童是以游戏为主,即便是学习一些书本知识,也是在玩中学,并且没有规定的统一的要求,伸缩性很大。在托儿所和幼儿园,孩子们从小班升入中班,从中班升入大班,不是看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只要到了那个年龄,就无一例外地一律升级。

而进人小学就不同了。小学生是以学习为主,开始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小学是义务教育,是有统一标准的教育,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也就是说,经过考试及格,才能升入高一年级;不及格,就要重读。小学教学有严格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每个孩子必须要达到国家统一规定的要求,这对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来说,压力是很大的。不能像在幼儿园那样,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想学多少,就学多少,那是不允许的。

许多家长只是从个人的主观愿望出发,强行让孩子提前入学,使孩子过嫩的肩膀承担起与他们年龄不车符的重担,那不是明智的举动。对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来说,过难的知识和过重的负担,很容易使他们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甚至会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刚开始读书学习,就厌烦学习,那可不是好的征兆,会对孩子以后的学习,甚至一生都会持久地生产负作用。

依我之见,与其让孩子提前入学“扛”着重担,不如晚一点儿入学“轻装上阵”、从容就读更有优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