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之二百三十五:《从“折柳送别”说起》

(2023-07-09 05:03:38)
分类: 随笔
随笔之二百三十五:《从“折柳送别”说起》

随笔之二百三十五:

《从“折柳送别”说起》

赵忠心

 

 

2022年2月20日晚,冬奥会闭幕式在鸟巢举行。在闭幕式文艺演出中,有一个令观众惊讶、感叹且印象深刻的片段,那就是“折柳送别”的环节,太浪漫了!

虽然事过七八个月了。但时至今日,那动人心弦的“折柳送别”美妙绝伦、动人心弦的景象,还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久久不忘,令人回味无穷,怎么也挥之不去。

在我国古代,友人相互离别,总是感到忧伤。因为那个时候,交通、通讯都很不便利,离别之后,若要再与友人见一面,那是很难的事。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送给远行者。以折柳”表达“惜别”之意 。

古时候,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字与“留”字谐音,“柳”字发音通“留”,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寓含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这样写的:“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在古代,柳树就成为寄托相思之树,“折柳”也成为送别的重要仪式。

在此次冬奥会闭幕式上,用“折柳”这种中国特有的传统浪漫仪式送别,表达了热情好客的我国人民,对所有外国运动员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谊。“折柳送别”的场景,使人终身难忘。

其实,只是把“折柳”仅仅理解为依依惜别之情,还是很不够的。

在我国古代,用“折柳”的仪式送别友人远去,还有另外一层更为深刻的含义。那就是,与其他树木相比,柳树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柳树的生命力特别旺盛,能够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在新的生存环境中茁壮成长。

《太平御览.木部》中说:“柳,断植之更生,倒之亦生,横之亦生,生之易者,莫若斯木。”

柳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适应性强,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广,适于各种不同的生态环境。不论高山、平原、沙丘、极地,都有柳树生存、生长。且繁殖能力强,生长极其迅速。只要气候适宜,无论是倒插还是横插,插在地里就会生根发芽。

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

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柳枝被折下来,犹如行人将别,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行友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适应新的环境,融入当地的人群之中,一切顺遂,有祝愿友人前程似锦的寓意。

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说起“折柳送别”的事,情不自禁,使我联想到,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我们学校的启功先生亲笔书写、并亲手送给我已故夫人的一幅名为《柳》的书法条幅。

 随笔之二百三十五:《从“折柳送别”说起》


《柳》

临水送将归,春风折赠时。

而今三丈树,元是手中枝。

——朱继芳(宋)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朱继芳,字季实,号静佳。建安(福建建瓯)人。绍定年间进士,授龙寻令。后调桃源令,又调宜州

教授。著作有《静佳龙寻稿》、《静佳乙稿》各一卷。

    这首诗的首句,化用战国末期楚国辞赋家宋玉的《九辩》中的名句:“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意谓为亲人或友人送别。

次句“春风折赠时”,引出柳树。古时候,友人相别,有折柳枝以赠行人的习俗。这两句是为下文铺垫。

三四句“而今三丈树,元是手中枝”,(“元”同“原”)为全诗主旨。

这是说,如今眼前这高大挺拔的柳树,原本是当年折柳送别时栽插的小柳枝。包含着生机勃勃,茁壮成长,前程似锦,事业有成的热切希冀。

这首诗写的是眼前所见,却富有深刻寓意。既含有“树已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又可从中领略出世界上的人和事,凡巨,皆作于细,凡大,皆起于小的发展的道理。

“树已如此,人何以堪”,这是一个成语,出自《世说新语。言语》。说的是,东晋大司马桓温前后曾三次北征。最后一次北征,距第一次北征已过去三十年。看到三十年前他在此地亲手栽种的小柳树,已经长成眼前的参天大树,情不自禁地感叹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桓温折下一支柳条拿在手里,不禁潸然泪下。后来,这个成语借喻感叹时间过得真快,壮志未酬,心有不甘。

启功先生写这样一首诗,我想,就是勉励夫人。我理解,这意思是说,小学老师培养的一个个孩子,就像是一支支小柳枝,在老师的精心呵护、培养、教育下,他们很快就会长成参天大柳树。做小学老师的,功德无量。

启功先生作为举世闻名的大家、学富五车的大学教授,为何给我在实验小学当老师的小学教师的夫人送这样一个条幅呢?

事出有因。

启功先生一生无儿无女。晚年,他的内侄一家三口跟他住在我们学校家书宿舍的小红楼,照顾老先生的生活。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启功先生的内侄孙在我们学校的实验小学读书。这个孩子,不大喜欢学数学课。不知道是因为数学太抽象,还是数学老师教得不好,反正就是不喜欢。

老师和孩子的家长都很着急。数学是基础课程,学不好数学,将来上中学就会有很大的麻烦。

就在老师和家长着急上火的时候,新学期换了数学老师,新数学老师就是我已故的夫人周玲老师。

我已故夫人原本是音乐老师,从学校毕业以后,一直教小学音乐课,已经教了二十年的了。后来,因患类风湿病,手指不能再弹钢琴,就改教小学低年级数学。

我的夫人是高中毕业生,曾在京郊通州中等师范学校培训半年。她是个很要强的人,要求自己很严格,无论做什么工作,不做则已,要做,她都要做成一流的。改教数学以后,她虚心向老教师求教,自己下功夫备课,很快就能胜任数学课教学。

我的夫人教数学生动形象,经过独立钻研,经常自创教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具演示,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把深奥的教学内容变得浅显化,把困难的教学内容变得容易,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下课后常有学生围着她问:

“老师,咱们什么时候还上数学课呀?”

夫人的讲学效率很高,她还很自信。她对家长的要求与众不同。她不希望家长干预、参与孩子学习数学的过程,不要检查孩子的作业,不要“签字画押”,要让学生自己复查、核对。课外作业都要在课内完成,从不给学生留课外作业。

她对家长们说,我保证在课内把所有学生教好,教会,请家长们放心。家长都拍手称快。

她所教的班级,数学课成绩在全年级四个班总是名列第一,全班学生个个都是一百分。就是在全海淀区小学同年级数学统考中,考试成绩也是遥遥领先。很快,夫人就成为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系统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学科带头人,并破格被评为中教高级教师。

我的夫人接过启功先生内侄孙的那个班以后,那孩子对数学的学习特别感兴趣,数学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

孩子回家对家长说:

“周老师教我们的数学,特别有意思,数学课一点儿也不难。我就愿意上周老师的数学课!”

有一天,启功先生拄着拐棍儿到了实验小学,找到我的夫人,说:

“您是周老师吧?”

当得到回答以后,启功先生先是恭恭敬敬给我的夫人鞠了一个躬。

   我的夫人感到很突然,大名鼎鼎的启功先生给夫人鞠躬,夫人有点儿受宠若惊,手足无措。赶紧扶启功先生坐下,而后问道:

“老先生,您找我有什么事吗?”

启功先生慢悠悠地说:

“周老师,您好!我孙子说,您的数学课教得特别好。他非常乐于上您的数学课。是您周老师救了我们的孙子。要是小学数学学不好,到了中学就更难办了。我们全家人谢谢您!”

说着,就从书包里拿出这幅条幅。非常谦虚地说:

“我写了这样一个条幅,送给您。不成敬意!不成敬意!”

启功先生的墨宝,一直悬挂在我家最为显眼的墙壁上,成为我们家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2022109日星期日)随笔之二百三十五:《从“折柳送别”说起》

我的《家庭教育学》一书的书名,也是启功先生题写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