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杂说”之一百九十八:《利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开发孩子的智力》

分类: 幼教杂说 |
年轻父母,突然担负起抚养、培养、教育孩子的任务,不知道从何入手,甚至有点儿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很多人仅凭道听途说,类似“傻子过年看邻居”那样,看别人家怎么培养孩子就跟着学,也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适合不适合自己的孩子。
因为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做父母,这很正常。万事开头难,不用焦虑,慢慢来。
读书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根本的目的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掌握多少知识;而主要是通过各种课程的学习,知识的掌握,体验、感受、了解、学习各个学科不同的思维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这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但这并不科学。
中国的教育文化公司,实质上并不是正规的“教育机构”,而是商业机构。只有极为个别的是在教育部门经过资格评估而注册、备案的,绝大多数教育文化公司是在工商部门注册、备案。而工商部门并不管教育文化,也没有能力管。所以,进入教育文化这个行业是没有“门槛”的,只要有启动资金,是谁都可以开办教育文化公司的。你送孩子参加的培训班有没有资质?就不得而知了。
我经常看到一些人估算中国培养一个孩子要花多少多少钱,数字惊人!给人的印象,好像是中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成了“敛财机构”。其实,真正花钱多的,不是上公办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是家长把钱都花在上各种培训班上,是家长主动地心甘情愿地花钱,没人状告教育文化公司高收费。而公办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只要一收钱,不管收费多少,有没有必要,家长一张诉状或一个电话,就状告说你是“乱收费”,弄得学校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焦头烂额。
凭良心说,一些人估算的“高额教育经费”,并不是都交给了我们的正规的公办的学校,而主要是交给了从事各种培训的文化商人。
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不要选那些书名离奇古怪、耸人听闻的,不选那些吹牛的,不选那些打包票的,不选那些“造神童”的,不选那些鼓吹“一二十天就可以改变孩子人生”的,不选那些许诺“达不到既定目标会全额退学费”的,等等。这些书,基本上都属于炒作,属于忽悠。最好选那些书名和内容都比较平实的,比如注明“仅供家长参考”的书,这样的书往往比较靠谱。
很多的年轻父母,是在文化公司的引领下开发学龄前孩子的智力,什么识字呀,读书呀,这些不用太着急。发展思维能力才是最主要的。
年轻父母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抓最主要的东西上,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家庭虽然是社会最为基础的细胞,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家庭日常生活内容丰富多彩,事事、处处、时时都有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契机,家长要善于发现并及时抓住,引导孩子学会动脑筋思维。
家长要开发孩子的智力,首先家长得不懒惰,要好动脑筋思考问题。家长懒得动脑筋,不可能培养出好动脑筋的孩子。好动脑筋思考,才能发现教育的契机。
家长自己不爱动脑筋下功夫,有钱,把孩子往培训班“一送了之”,自己却聚精会神地玩手机。你自己的孩子不亲自培养,却交给别人“越俎代庖”,“替”你培养。这种做法,说心里话,我很不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