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之二百二十三:《打开家庭“城堡”的大门》

分类: 随笔 |

告读者
======================================================
随笔之二百二十三:
《打开家庭“城堡”的大门》
赵忠心
家庭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国的家庭尤为封闭。就从中国传统的住宅建筑形式来看,也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以我国北方的“四合院”为例:高高的围墙,大大的屋顶,大门内外高大的“影壁墙”,把一个个家庭围得严严实实。从外边看,看不到家庭里的一切;从家庭里向外看,也是什么也看不到。整个家庭和外界,完全是相隔绝的,一个家庭俨然就像一座封闭的“城堡”。
这从建筑文化的角度,形象地反映了我们中国家庭的严重封闭状态。“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是对中国家庭生活严重封闭状态的真实的写照。
国外的家庭比中国的家庭要开放得多。这从外国家庭住宅建筑的形式上也可以看得出来:
外国人的住宅周围,一般是没有高高的围墙的,更没有什么里外的“影壁墙”。周围最多有一些矮矮的篱笆,多数家庭连篱笆都没有。从家里向外看,周围的一切尽收眼底;从外边看家庭,也是一目了然。似乎每个家庭对内对外都是开放着的。实际生活中,外国人的社会交往要比中国也多得多,广泛得多,与中国人的家庭生活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人的家庭生活是封闭的,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也是封闭型的。
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孩子离开家门一步,不许孩子超出家长的“视野”。放孩子出门去玩耍,怕不安全,怕大孩子欺负,怕跟别的孩子学坏了,怕被车撞了,怕被坏人拐骗了……也很少邀别的孩子到家里来玩,怕给自己家添乱,怕把家给弄脏了……企图使孩子完全与外界相隔绝。
在农村或城市住平房的家庭,要完全限制孩子与外界接触,隔断孩子与其他孩子的联系,是不大可能的。而在城市,住在“鸽子笼”似的楼房的家庭,就完全使孩子与外界相隔绝了。现在城市居民的家庭生活情形是:“说话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孩子除了和家里成年人接触、交往以外,很少有机会与其他的同龄孩子在一起玩耍、进行接触、交往。
家长必须注意到,当今的社会与传统的社会有很大的区别。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实行的是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是“万事不求人”;子女长大了,还仍旧留在家庭里,留在父母身边生活和进行生产劳动。那时侯,与别人交往、协作并不显得那么重要。
现代社会,实行的是社会化的大生产,人们的劳动场所已经由家庭转移到社会,转移到工厂、农场、单位,子女长大了都要离开家庭、父母,进入社会生活,到外地或外国工作,与各种各样的人,包括观点不一致、性格差别很大的人打交道或共事。
当今社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万事不求人”的生活方式早已不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人们的交往、协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不具备这些能力,就难以自存。
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也是最为长久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应该是孩子进入社会生活之前的“演习场”。因此,家庭教育必须要“立足家庭,面向社会”。
孩子长大总要走上社会。为使我们的孩子将来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减少孩子将来由家庭进入社会的“坡度”,我建议,做父母的要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按照社会的需要培养、塑造孩子。
家长要主动地尽早地把家庭“城堡”的大门打开,实行开放的教育模式,从孩子小时候,就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家庭与外界的沟通,加强孩子与外界的接触、交往。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独立自主意识和独立活动能力的增强,家长要鼓励并创造条件支持孩子接触社会,让孩子深入社会生活,参加社会实践,以社会为课堂,以社会生活为教材,接受社会教育。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社会问题,以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性。
不要以为孩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接触社会才安全,不能总是把孩子关在家庭大门以内,“闭门造车”,完全按照家长自己的主观意志培养、造就孩子。
家长必须明白,“闭门造车”,出门不见得能够“合辙”。
(2021年2月4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