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动态”之八十:《家庭教育学中做——金牌家长特训营里的故事》序言

分类: 我的动态 |
==========================================
《家庭教育学中做
——金牌家长特训营里的故事》
去年四月份,在《学前教育》杂志社在北京举办的幼儿教师培训班讲课时,结识了来自山东莱阳的幼教工作者周艳梅老师。
周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朴实、厚道,是个做实事的人。她给我详细介绍了他们正在进行的一个系统培训家长的科研项目。说,效果很好,参加培训的家长也反映很有收获。
周老师说,他们实验研究告一段落以后,要编写一本书。希望能得到我的支持,给他们的书撰写序言,予以推荐。
现在,撰写家庭教育读物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作者都希望我给他们的书作序。为年轻作者的书撰写序言向各界推荐,帮助、支持他们,是社会赋予我这个老家庭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不该推辞。
但我并不是有求必应,来者不拒。有的请求,我只能是婉言推辞。原因是,现在写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图书的人,成分比较复杂。有的是有资格、有能力撰写指导家庭教育的图书,有的则没有资格和能力。有的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教育工作,也没有这方面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只是看到家庭教育市场上遍地是“黄金”,就东拼西凑、沾沾贴贴地“攒”出家庭教育指导用书来“淘金”。
我是研究家庭教育的学者,是家长的朋友,我要为我所钟爱的家庭教育事业负责,为家长负责。我不能碍于情面,充当那些质量低劣的家庭教育图书的“托儿”。虽然我这样做会得罪一些人,但我不在乎,始终坚守我的行事原则。
我是学者。学者要有良心。好的书,有价值的书,我一定不遗余力地推荐;不科学的书,“忽悠”家长的书,付给我多少稿酬,我都会婉言谢绝。我不能“见利忘义”。
二
对第一次接触的周艳梅老师撰写序言的请求,我之所以当即答应说“可以考虑”,是因为她来自齐鲁之地,孔孟之乡。
齐鲁之地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家庭教育文化的发祥地。我国关于家庭教育最早的文章记载,出自齐国丞相管仲的《管子》一书,时间为公元前七世纪,距今两千五百年。“孟母”仉氏这天下第一母亲,从古到今,人们耳熟能详;“孟母教子”的故事,历朝历代,深入人心。“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中国第一部家庭教育的理论著作《颜氏家训》,出自琅琊人、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之手。它诞生于五世纪,比欧洲最早的家庭教育著作要早问世一千多年。
齐鲁之地对中国家庭教育发展做出的突出历史功绩,是不可泯灭的;齐鲁之地在中国家庭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我对山东有一种很特殊的感情。
因此,从1998年到2008年,我用了大约十年的工夫,广泛收集资料,撰写了一部介绍山东家庭教育历史文化的著作《齐鲁家庭教育探幽》,深受山东省有关领导的赞赏和山东省学生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
我并不是山东省人,我老家是河北。但与山东省却有不解之缘,对山东省的教育工作者情有独钟,有一种莫名的信任感。
几十年来,我经常应邀去全国各地讲学。讲学次数最多的就是山东省,近四十次,到过几十个城市和地区。从济南、德州、泰安到青岛、平度、高密、诸城、安丘、日照,从烟台、淄博、潍坊到梁山、济宁、邹城、荷泽、滕州、微山、临沂、东平、嘉祥、冠县,我的足迹几乎踏遍齐鲁大地。
每到一地,我都亲眼看到,山东各地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家庭教育知识推广、普及的广泛性,很少有与之相提并论的省份。活跃而丰富的家庭教育实践,一定会总结出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
因此,来自齐鲁大地、孔孟之乡的老师编写的的家庭教育指导用书,我一定是要认真拜读的。
三
使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以周艳梅老师为首的作者,并不是专业的家庭教育理论工作者,而是来自教育第一线的专职幼儿教师。她们每天都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经常与孩子们家长接触。
我断定,他们写的书不会脱离幼儿家庭教育实际,会有很强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会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一定是贴近家庭教育实际的;不会是无病呻吟、空洞无物,一定是实实在在、扎扎实实的。
今年8月13日,他们的《家庭教育学中做——金牌家长特训营里的故事》书稿传了过来之后,我反复地认真地进行了审阅,印证了我事先的推断。这的确是一本好书,值得向广大家长推荐的书。
周艳梅老师和同伴们的研究课题是《幼儿园教师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策略研究》,是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三五”立项课题。
承担研究任务的是莱阳市香港童心教育集团,这个集团共有九所幼儿园,每所幼儿园都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
为实施这个课题的研究,他们特地创办了独具特色的“金牌家长特训营”,先后开办了八期,吸引了近500名家长参与。
在“金牌家长特训营”开班之前,他们特地首先对幼儿园教师单独进行了培训,创办了“教师金牌家长特训营网络班”。全集团有200名自己的孩子在3—6岁年龄段的教师,她们以幼儿家长的身份参加了网络班的学习、体验和研究,历时三个月,为全面开展“金牌家长特训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们的“金牌家长特训营”,采用的是小班化培训、团体辅导模式、体验式教学的方式进行的,既对家长进行基本的理论指导,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的体验。我断定,他们的培训基础扎实,没有走过场,其效果是经得起推敲的。
四
他们每次开班之前,都对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幼儿阶段家庭教育现状、家长育儿困惑和需求。针对问卷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经过认真地筛选,最终确定了十二个培训专题:
一、《家庭教育“规画”》;二、《如何培养幼儿的好习惯》;三、《童年的秘密》;四、《与父母的连接》;五、《亲子沟通技巧》;六、《与合作共同经营一个整洁有序的家》;七、《家长情绪自我管理技巧》;八、《与孩子一起做好时间管理》;九、《婚姻美满家庭幸福》;十、《心理刮痧
这十二个专题是学龄前儿童成长、发展和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经常遇到、感到困惑的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对广大年轻父母具有普遍的切实的指导意义。
在这本书中,不仅详细记录了他们精心策划、周密设计的进行培训的目标、内容、过程;还展示了每个培训活动结束后,很多家长写的培训后的感想、体会、收获。让人感到,他们的“金牌家长特训营”的确是实至名归,年轻父母们在培训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他们的“金牌家长特训营”之所以能够让年轻父母切切实实地获益,我认为他们的培训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他们组织“金牌家长特训营”的动机、目的是明确而坚定的。“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这是教育工作的金科玉律。打铁先得自身硬。家长,作为孩子的首任教师,要使家长密切配合幼儿园把孩子培养教育好,必须切实在提高家长教育素质上下功夫。“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是不可能的。
二是,他们对家长的培训内容,具有比较完整的系统,而且重点突出。他们选择的培训专题很有针对性,相对集中地讨论了孩子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而且是一般家长往往忽略了的问题。在培训中,尽量把这些问题讨论透彻,避免培训专题过于琐碎、零散、分散,浅尝辄止,不能使家长形成相对完整的教育理念。
三是,他们培训,不是单纯教家长一些管理、教育孩子的技能技巧,而是引导家长学会“用教育的头脑思考孩子的教育问题”,切实在提高家长的整体教育素养上下功夫。孩子的培养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家庭教育需要具体的教育方式方法,但家庭教育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活儿”。培养教育孩子必须学会“动脑筋”,才能得心应手地应对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
四是,他们的培训,自始至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帅。全书紧紧扣住“今天的教育要有利孩子今天的发展,更要有利孩子明天和后天的发展”这样一个科学的理念,努力引导年轻父母,克服那种只顾孩子的当前的发展,而忽略孩子未来的发展,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甚至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的“急功近利”的浅薄的教育思想。
五
四十年前,我曾在中学工作过,教育教学任务的繁杂和工作的忙碌,我是深有体会的。每天从早到晚,东奔西忙,马不停蹄,身子坐不下来,心也静不下来,哪有精力和时间思考教育科研问题?
然而,她们在那样繁忙的工作中,却能乱中取静,沉下心来,对家长切实进行培训。这表明他们深深懂得,“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他们在工作中,认真观察、研究、分析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体察孩子的表现,体味家长的心态。以主人翁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向社会奉献一份教育工作者的爱心,帮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为家长分忧解难。这种精神,确实难能可贵。
阅读《家庭教育学中做——金牌家长特训营里的故事》一书的书稿,更加深了我对她们可贵精神的认识。如果不是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热爱,是不会做这样的培训的;如果不是对教育事业的追求和探索,是不会有这部高品质的作品的问世。
该书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思路清晰,文笔流畅,内容贴近生活,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我相信,此书带给读者的不仅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孩子教育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读者的自我反思和领悟,了解家庭教育的真谛,为丰富人生,完善自我提供借鉴和参考。
热切地希望广大家长认真阅读《家庭教育学中做——金牌家长特训营里的故事》一书,您一定会有所收获。我也深信,这本书会成为广大年轻父母的良师益友。
(赵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