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讲座”之二十: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

分类: 讲话讲座 |
2012年。我的学生厉育纲跟我一起接受新浪网采访。
===========================================
在赵忠心家庭教育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之三)
——赵忠心家庭教育思想研究的启示
厉育纲(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系主任)
我是赵忠心老师的学生,代表其海内外弟子首先发言(后面晏红还会发言),首先要为自己的无为感到惭愧。我走上家庭教育之路完全是因为 1993年在北师大选修了赵老师的《家庭教育学》的课程, 1995年,有幸考入赵老师门下。
在二十多年里,我亲眼目睹了赵老师“许身家教,孜孜耕耘”的执着,在家庭教育还是被大多数学者视为“小儿科”不登高等教育学术研究大堂时,坚守对家教研究的初衷,“板凳坐得十年冷”(一举成名天下知)。随着家庭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各种家教话题层出不穷,家庭教育研究成为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热点,我们不能不折服赵老师的“先知”精神。
如今,赵老师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已经超过35年,在回顾其家庭教育研究历程和家庭教育思想时,作为学生,我有特殊的感受要和大家分享。
赵老师可以说是当代中国家庭教育基本理论的开拓者、中国特色家庭教育体系的建设者、传统家庭教育思想宝库的守护者,也是家庭教育真理的呐喊者。
一、孜孜不倦,学思结合:家庭教育基本理论的开拓者
赵忠心老师坚信,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高度发达的时代,家庭教育能够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必然有其存在的基础,有其特殊规律。这是他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对家庭教育本体思考的基础性研究,他揭示了家庭教育的性质、特点、发展史、影响因素,使家庭教育研究提高到了认识论的层面,力图把握家庭教育的特殊规律。
赵忠心老师在多年的家庭教育研究基础上,力图建立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体系。他认为,建立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体系,必须解决好“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问题。
赵老师认为 “古为今用”是纵向观察,解决“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洋为中用”则是横向观察,在中外比较中彰显中国特色。
当前,中国传统社会的家族家庭教育文化在年轻一代身上已经没有留下多深的烙印和痕迹,很多年轻的父母,很少甚至没有从父辈那里继承教育子女的“武器”。很多年轻父母教育孩子遇到了问题,不再查阅、遵循家族老辈人的训示,而是翻阅外国人是如何教育子女的书,学习、借鉴西方教育子女的经验。赵老师肯定这是一种进步的同时,也担心父母们数典忘祖,否定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文化的价值,因为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相比更具有民族性。
他不主张就事论事地研究家庭教育,而是要放开眼界,观察、研究社会对家庭教育影响和制约,是怎么影响和制约的。只有研究透彻这些影响和制约因素,才能揭示社会生活和家庭教育的必然联系,才能变革家庭教育,最终真正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赵老师的代表作《家庭教育学》可以说这样一部具有中国特色家庭教育学理论著作,它广泛借鉴、吸收古今中外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和广大家长教育子女的实践经验,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系统科学的方法,既从宏观上阐述了家庭教育普遍规律,又从微观上论述了家庭教育的具体操作技能与艺术;既探讨了一般家庭的子女教育工作,又分析了特殊家庭(独生子女家庭、残缺家庭、超常、低常、行为不良儿童青少年家庭等)的子女教育问题,已经写出来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三、心系传统家教精华:家庭教育思想史的守护者
四、振臂疾呼,心系儿童:家庭教育的呐喊者
如今,他将目光转向少年儿童文化安全,他呼吁加强母语教育,警惕西方文化价值观在早期教育领域的侵袭,呼吁不要将孩子培养成“黄皮白心”的“香蕉人”。
“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再次感谢赵忠心老师为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研究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