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教论说”之五十八:《及早施教“慎在其始”》

(2022-06-30 04:28:13)
分类: 家教论说

“家教论说”之五十八:《及早施教“慎在其始”》

《及早施教   “慎在其始”》

赵忠心

 

北宋大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的家庭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温公家范》这部比较完整地反映我国封建社会家庭道德关系的伦理学著作中。

司马光高度赞赏、充分肯定中国古代注意孩子早期教育的优良传统,认为抓紧实施早期教育,对人一生的成长都是很有益的。

中国古人在孩子出生以前就注意实行胎教。

他举例说,周朝文王之母太任,在怀着周文王的时候,“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虽然太任是“溲于豕牢,而生文王”;然而,就是由于太任注意实行胎教,“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

这是说,注意实行胎教所生的孩子聪明过人。因此,司马光说:“古有胎教,况于已生!”古人在孩子尚未出生的时就注意实施胎教,邢么,孩子出生后,更应抓紧实施教育。

古人注重早期家庭教育,在孩子出生后蒙昧无知、尚未懂得事理的时候,就开始进行早期教育。

他举例说,周初周成王出生以后,“赤子而教”,即刚出生、在襁袱中就对他进行教育。

那时候,圣王的太子出生以后,王室就设有“三公”和“三少”专事太子的抚养、教育事宜。

所谓“三公”,指的是太保、太傅、太师;所谓“三少”,指的是少保、少傅、少师。

“三公”分别负有的责任是:“太保,保其身体;太傅,博其德义;太师,导之教训”;

“三少”则是同太子居处出入在一起,按照“三公”的要求从事具体辅导太子的人(西汉贾谊《新书·保傅》)

他又举例说,据《礼记·内则》记载,古时候,“子能食之,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

就是说,幼儿出生后至能够自己饮食时,先教以使用右手吃饭。能讲话时,就要对男孩、女孩教之以不同的说话声调。男孩腰里要系皮革制作的腰带,女孩要系丝制的腰带,以陶冶男孩女孩不同的性格、气质、情操。

他又说,一般的人家即或是不能做到象古代君王的太子那样的早期教育,那么,也应当做到“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所谓“婴稚”,即婴儿,一岁以内。

司马光认为,中同古代“教妇初来,教子婴孩”的谚语,非常有道理。他认为,抓紧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有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象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只要基础打好了,“比及数岁,可省笞罚”,长大以后,免得用体罚去纠正养成的不良习惯。

他认为,早期教育抓好了,甚至有利于人一生的成长发展。

他举例说,战国时期的孟轲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学者,就是得益于孟母对他实行的早期家庭教育。在孟轲小时候,孟母为了给不懂事的孟轲选择一个有利于他成长的居住环境,曾不惜“三易其家”,这就是所谓“孟母三迁”的故事。

还有,孟轲小时候,有一天看到东邻家杀猪,他回家问母亲:“东邻杀猪干什么?”孟母随口说:“杀猪给你吃肉。”刚刚说出口,孟母又自觉后悔,自言自语地责备自己说:“在孟轲还未出生时,我的言行举止就很注意约束自己,严格实行胎教,这都为的是使孟轲成长为一个有出息的孩子。可今天,在他不太懂事的时候。我竟然这样信口开河,我怎么能欺骗他呢?”为了换回即将造成的言而无信的不良后果,贫穷的孟母真的买了猪肉给他吃。就因为盂轲受到了母亲严格的早期家庭教育,所以他长大后能刻苦学习,终于成为大懦。

司马光认为,不重视早期教育危害很大。

司马光指出,当时社会上也有一些做父母的,不懂得注意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核子小时候往往采取放任不管、任其自由发展的态度。理由是孩子还小,不大懂事,管教早了没有用处,等长大了再管教也不迟。他认为这是一种十分有害的思想。

针对这种情况,他说:“俟其长而教之,是犹养恶木之萌芽,曰俟其合抱而伐之,其用力顾不多哉!又如开笼放鸟而捕之,解缰放马而逐之,曷若勿纵勿解之为易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孩子小时候不管不教,等长大了再管教,这就好比是种树,树小时不修剪整枝,任其疯狂生长,很容易长得又歪又斜;等树长成合抱之木,再去修剪整枝,能不费很大的气力吗!这样做,又好比是打开鸟笼把鸟放走,然后再去捉;又好比是松开缰绳把马放跑,然后再去追。这样做,哪有当初就不开笼放鸟、不解绳放马更为省力呀!

司马光对于忽视早期教育的思想根源和造成的危害,进行了中肯而深刻的分析,很发人深省。

司马光早期教育的主张,是继承了我国古代慎始的哲学理论思想。

所谓慎始,是古代哲人的共识。即无论做什么事,最终要取得成功,“开好头”是非常重要的。凡事开头结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善始敬终的意思。

古代哲人对此有很多经典的论述。

诸如《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说: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

《韩非子》说: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又说:焚小过不生,大罪不至。

《关尹子》说:勿轻小事,小隙沉舟;勿轻小物,小虫毒身;勿轻小人,小人贼国。

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是古代慎始哲学理论思想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正如司马光所说:“古有胎教,况于已有知?子始生未有知,固举以礼,况于已有知?故慎在其始,此其理也。

这是说,中国古时候孩子还没有出生就实行胎教,何况孩子已经懂事了;孩子还不大懂事时,就古人就注重行为举止、道德品质训练,何况孩子已经懂事了。因此,家庭教育要成功,必须注重人之初的教育,这就是善始敬终哲学理论思想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