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座谈会上讲话。
===================================

我的《家庭教育学》一著作,为教育部指定的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和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1994年初版,2001年出版第二版,这是2017年出版的第三版。至今,已印刷二十多次。是同类教材中发行量最大的,是我国家庭教育领域绝无仅有的“长销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7号院一号楼。邮政编码:100081
邮购电话:(010)5875.8866
5875.8833
==================================================
随笔之一百二十二:
《收获的季节》
赵忠心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这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悯农》里的诗句。是说农民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秋天收获很多的粮食。
明天,就要进入农历的十月。金秋十月,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好事不是天天有。但要说有的话,往往会好事连连,几乎天天来,让你应接不暇。
一
今天上午,放在写字台上手机的短信声响了。打开一看,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编辑发来的短信,问我:
“赵先生,您在北京吗?”
我立即回应说:
“我在家。”
刚放下手机,紧接着,固定电话铃响了。
这位年轻的编辑,是我们学校教育学部毕业的博士,跟我住一个小区,还是一幢楼。她说:
“赵先生,今年上半年净忙别的书了。您的书,今年出不了了。明年春天上报选题。不出意外,2018年应该问世。”
我由衷地说:“谢谢你!给你添麻烦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很高兴。我的又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要问世。
二
这几天,几乎天天喜事临门。
11月14日,江西高校出版社发来一个短信,说要重新整理、出版我的一部中国家庭教育发展史的著作——《中国家庭教育五千年》。书中记述的历史,时间跨度为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2000年,我国家庭教育发展的概况。
这部书是2003年在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四十六万字。已经出版十四年,合同期已经过了四个年头,书的版权又回到我的手里。如若有别的出版社要重新出版,是完全可以的,没有侵权的问题。
这部家庭教育发展史的著作,是我国家庭教育学术领域唯一的中国家庭教育发展史著作,直到今天,在我国图书市场上还没有同类图书出现。适合高等学校学生、理论研究工作者和中小幼教师阅读。
这部书,十四年前出版后,立刻引起社会关注,很快就脱销了。因为我这部书的责任编辑调走了,没有再版。直至今天,还经常有朋友打听在哪里能够买到我的这部书。
社会上有需求,就有市场。江西高校出版社有市场眼光,要再次出版我的这部书。
这是第一部要出版的书。
三
昨天上午,11月16日,八点刚过,我家固定电话铃响了。这是哪位呀,有什么事,要迫不及待地告诉我?
是北京理工大学的出版社的社长打来的。该社2015年曾经出版过我的一部应时的畅销书《家风正
子孙兴》。我们合作得很愉快,成了朋友。约定我有了新书,首先要给他们出版。我的这部新书整理完工的当天,11月9日,就传给了他们。
他在电话里说:
“赵先生,你的书稿,主编和编辑都轮流看了看,很喜欢。说书很有现实意义,针对性很强,有时代感,观点主流,旗帜鲜明,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读性很强。主要是面向80后年轻父母,对我国的家庭教育具有引领的价值。”
我的这部书,是写给家长读的。不是谈具体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主要是讨论家庭教育观点的,探讨的是是非、对错、真伪的问题。这部书近三十万字。
我暂时起的书名是《要做个明白家长》。意思是说,面对孩子的培养教育,家长头脑要清醒,要认真思考,不要犯糊涂,盲目从众随大流。
这是第二部要出版的书。(这部书出版时改名为《最好的教养在家庭》)
四
今天,11月17日,上午打电话说的这部书,说的是我的《家庭教育思想史》一书。这部书三十五万字。2011年写完的。
这是第三部要出版的书。
这部书,是一部学术著作,是我的代表作,是我学术研究里程碑式的著作。跟我的《家庭教育学》一著作相匹配,一“论”,一“史”,都是大学教材,供本科生、研究生使用的。我用了十多年写成的,难度非常大。
这部书,跟上述江西高校出版社要出版的《中国家庭教育发展史》不同。写的是整个家庭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包括中国和外国。分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中国和外国揉到一起写的。
读者对象主要是高等学校学生、理论研究工作者和中小幼教师,有兴趣的家长也可以阅读。主要面对的是“小众”,不是“大众”。
这部书,我用了十年的时间完成的。研究、介绍的是中国和外国的过去的人、事、思想、观点,势必要引用很多的名人的著述。估计应该有上千条引文。
这些古今中外名人的著作一再翻印,不断有新的版本出版。按照出版社的要求,在出版的时候,引文的版本、出处、页码,都得要采用最新版本的图书。那么,这些都要时时刻刻跟着新出版的书变动。这是一件十分繁琐的事,这个功夫太大了。
我引用的图书,新出版一本,我就要改动一次。因为这部书写作时间长达十年,我已经改动不知道有多少次了。至今还没有改完,我都有点儿不耐烦了。最近,我的眼睛又出了些问题,视力不佳,难以亲自改动了。
出版社看中了我这部书,他们要出版。这样,余下的工作就得麻烦责任编辑代劳了。我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今天,责任编辑给我打电话,就是说,我的书稿,他们已经整理完毕。可以交由出版社编委会审阅了。
我非常感激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感谢对我著作出版的付出。
五
从11月14日到今天,四天里,有三本书出版的消息。再加上前些日子,人民教育出版社说要出我《家庭教育学》一著作的第三版。(第三版已经问世,进入图书市场)
几十天里,有我四部书的出版消息。一个好消息接着一个好消息,使人心里难以平静。
我常说,我是“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这里有几层意思:
一是,做学问,没有达到顶峰的时候。只有更高,没有最高。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不能沾沾自喜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不能自我陶醉,故步自封,停滞不前,不能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继续努力,不断进取,争取更大的成绩,达到更高的高度。
二是,做任何事情,不要太注重结果,不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享受做事的过程,体验苦中有乐的感觉。至于结果,那不是我一个人决定得了的,不用我操心:春华秋实,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只要切切实实地下了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了,出成果那是自然而然的事。
六
这几部书的出版、再版,还不是我奋斗的终结。我还不会就此封笔。这仍旧是我不断进取的过程之中。我的电脑里,还有一二十部半成品书稿等待我继续整理,我还得发扬“继续革命”的精神,继续努力。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我的书被出版社选中,一部一部地出版,这表明社会还是需要我的。
被需要,这是一件幸福的事,使人感到欣慰。
被需要,也是一种激励,鞭策,使人振奋。
中国古代有一本儿童启蒙读物叫《龙文鞭影》,由明代人萧良有编著。“龙文”是古代一种“千里马”的名称。它不用鞭打,只要看见鞭子的影子就会向前飞奔。作者取这样一个书名的寓意是,孩子们读了这本书就会迅速成长。
我年逾古稀,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不需要“鞭影”来催促了。应该是如诗人臧克家的《老黄牛》诗中所说的那样: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东西。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2017年11月17日)
==========================================
《又有一本新书要出版》
赵忠心
(2017年12月18日)
中午,正在吃饭的时候。电话铃响起。
这个时候的电话,一般都是卖房的,推销理财产品的,或开发票的,基本上没有正经电话。
夫人去接的。夫人手捂着电话告诉我说,是长江文艺出版社来的电话。
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儿。赶紧接过电话。
2012年,我跟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社长签署了一份出版合同,他们要出我的一本年轻人和家长读的励志的书。介绍的是一百位中国和外国名人,大师一级的名人,在家长和老师的培育下,如何成长为事业有成的人的。
事过五六年了,还没有音信。因为我是事特别多,一档子事接着一档子事,脑子没有空闲的时候,整天都忙得头昏脑涨,早就把这件事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那天,我整理我过去的出版合同,发现了这份还没有落实的合同。
前几天,我给该出版社社长发了一个短信,很客气滴询问我们签订合同的书是出版,还是不出版,都应该给我一个说法。
今天的电话就是回复我短信的。
对方说,原来跟我联系的是一位社长,调到别的单位工作,把这事儿给忽略了。很抱歉!看到我的短信,经研究,我们准备明年春天出版。
按照我们签订的出版合同,这是出版社违约。谁违约,谁就要赔偿对方损失,付出代价。既然出版社明确表示,书还是要出版的,我就不能再说什么了。我对赔偿损失的事,不是很在意。赔偿不赔偿,无所谓。要紧的是把该出版的书给我出了。
这是近期我要出版的第五本书。
对我来说,这可以说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加上已经出版的五十多部书,应该快到六十本书了。
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经常听爷爷说:“人勤地不懒。”那个时候,我还不怎么懂得这句话的意思。
随着年龄地增长,阅历的丰富,就慢慢地就领悟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只要勤奋,就会有丰硕的成果。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2017年12月18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