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杂说”之十八:《直呼家长姓名的家庭风波》
(2021-03-02 10:09:10)分类: 家教杂说 |
在国外,有的国家,子女可以直呼父母的姓名。甚至儿媳直呼公婆的姓名,孙子辈的人直呼祖父辈人的姓名,也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比如外国电影《英俊少年》中的少年,直呼他外祖父的名字;美国电视连续剧《我们的一家》中的儿媳妇,直呼老公公“格斯”的名字。被呼喊名字的长辈,谁也不生气,而是很自然地应声儿。这个情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而在中国,这可就不行了。晚辈人直呼长辈的名字,是绝对的“不敬不孝”、“不伦不类”、“不成体统”,家长绝不允许。要是让外人听到了,人们都会说你是“没大没小”、“没老没少”、“不懂人事”、“不守人伦”。
当然,孩子在呀呀学语,还不大懂事的时侯,能叫出父母的名字,父母觉得孩子长了本领,还觉得挺好玩儿的,一般不会动怒“兴师问罪”。
要是儿女长大了,就得严格遵照古代“家训”的规定行事:“父母名,只能听,不能叫。”这是我们中国的老规矩,已经沿续几千年了,至今不变。
在我们家,我儿子在二十来岁的时候,却有这么一次,“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破”了这个老祖宗定下的规矩,就在大庭广众之中,抖胆大声直呼他妈妈的尊姓大名。把他妈妈气得鼓鼓的,他被大骂一顿“忤逆不孝”。而儿子呢,却觉得问题没那么严重,提不到“不敬不孝”的“纲”上,还理直气壮地申辩……
事情是这样的:
那是一天傍晚,我和夫人准备做晚饭。那时侯,家里还用的是液化煤气罐。打开煤气一点火,没有气了。要是儿子不在家,这事还得由我们老两口辛苦一趟。真也凑巧,就在这时候,儿子正好下班回家来。没说的,这换煤气罐的任务,自然要落在身强力壮的儿子身上。
那天,儿子单位搬家,干了整整一天的重体力活儿,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还是疲惫得很。儿子还不错,虽然很累,但还是用自行车驮着煤气罐换去了。
趁儿子换煤气罐的时侯,我就和夫人在厨房边聊天边洗菜、淘米。正在聊得起劲的时侯,忽然,我们隐隐约约地听到楼下有人大声呼叫。再一细听,有人在呼喊夫人的名字:“周玲--”而且,我们俩都觉得呼叫的声音,怎么这样耳熟呀?这是谁呢?
夫人带着满脸的疑惑,边答应着,边匆匆朝阳台上走去。她到阳台上往楼下一看,楼前没有别的人,只有我们的儿子正扶着驮着煤气罐的自行车站在楼前。夫人根本没有想到叫她名字的会是她的儿子,便问儿子:
“刚才是谁喊我来着?”
儿子回答说:“是我。”
什么?是你!我夫人一听,差一点儿没气得背过气去。尽管非常生气,她还是极力克制住了自己顶着脑门儿的怒气,没有在阳台上当场发作。还没有问儿子那样大声呼喊她,究竟有什么要紧的事,转身回到屋里就生起了闷气。
我看夫人这么气鼓鼓的,连忙问是怎么回事。夫人气呼呼地说:
“怎么回事?你问你的宝贝儿子!看你调教的你这好儿子!他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中,直呼我的名字!”
儿子看他妈妈刚一露头,又回到屋里,他的问题没有解决,紧跟着就上楼来了。夫人一见儿子,就劈头盖脸地嚷嚷开了:
“你都二十岁了,怎么连人事儿都不懂事,你怎么当众叫我的名字呢?我的名字是你能叫的吗?真是没大没小的,也不怕别人笑话你少调失教!”
儿子耐心地解释说:
“您听我说。我去换煤气罐,只带了钱,没带煤气本,人家不给换。我今天特别累,懒得再爬上咱们家这五层楼,就想让您把煤气本从阳台上给我扔下去,也就省得我再爬五楼了。可我伸着脖子,声嘶力竭地叫了半天‘妈--’‘妈--’嗓子都快喊哑了,你们谁也听不见。我们这楼上别人家孩子的妈妈,有好几个都出来探头看看,唯独我的妈妈没听见,弄得我听不好意思的。没别的办法,我只好喊您老人家的名字。”
说到这儿,儿子也不由自主地乐了:
“嘿!这招儿还真灵,我只喊了一声,您就到阳台上来了。”儿子洋洋得意地说,觉得自己还很聪明。
她妈妈可没有她儿子的这种感觉,气还是没消,继续数落着:
“不管你有什么理由,也不能叫我的名字!”
儿子申辩说:“我又不是平时都叫您的名字,只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偶尔叫这么一次,并不是不尊重您,您何必生这么大气。值不得。”
儿子稍停了一下,用很平和的口吻,半认真半开玩笑地对他妈妈说:
“其实,人的名字本身并不代表人的辈份和尊严。在特定的场合,晚辈直呼长辈的名字,即或是在大庭广众之中呼喊,也不一定是不尊重。比如,前些年在天安门广场,北京大学的学生在游行时,就打出‘小平您好’的横幅,并且有不少人也在公开呼喊‘小平您好!’你能说这些学生对小平同志不尊重吗?我看一点儿也没有。
“人的名字,只不过就是人的‘代号’,就像上医院看病挂的号:1号,2号,3号……给人起名字,就是为了区别你、我、他。一喊人的名字,就知道是在喊他(她),而不是在喊别人。‘妈妈’这个词,只是个表明人与人关系的‘称谓’,并不是您的‘专用名词’,对我们做儿女的人来说是个‘公用名词’。在大庭广众中呼喊‘妈妈’,做妈妈的就不能辨别究竟是在呼喊谁;而妈妈的姓名才是‘专用名词’,代表特定的‘妈妈’,一喊便知。比如刚才,要不是我直呼您的姓名,我再喊一百声‘妈--’,您也听不见呀。”
“就是喊一千声妈,你也不能叫我的名字!”夫人还是不依不饶。
儿子把这事看得很淡,可她妈妈却认为是非常非常严重的问题。他们母子二人争论了好半天,谁也没有说服谁。
我在旁边听着他们母子二人你来我往地争论,一会儿批评儿子不该直呼妈妈的姓名,说这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不是中国人的习惯;一会又劝说夫人别过于叫真儿,儿子只是偶尔一次,而且是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算了,算了,别为这点小事生气了。
说实在的,在还没有弄具体情况时,我是站在他妈妈的立场上的;可经儿子这么一解释一申辩,我又觉得儿子说得有一定的道理,说不上是“忤逆不孝”。我边劝说边想,我的劝说是苍白无力的,没有真正分清是非,只是为了息事宁人罢了。
这场因儿子直呼他妈妈名字而引起的家庭风波,已经过去好些年了,可我还常常回想起这件事。脑子里老是琢磨:究竟谁是谁非?至今我也想不清楚。我不明白,中国人怎么这么忌讳儿女直呼家长发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