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动态”:《中国家庭教育观察》——赵忠心访谈录序言

(2020-05-23 03:55:38)
分类: 我的动态

“我的动态”:《中国家庭教育观察》——赵忠心访谈录序言


前言

   今天上午,我将赴济南出席山东省家庭教育研究会举办的颁奖会。我的《中国家庭教育观察——赵忠心访谈录》一书,是获奖作品之一。该书2013年由学苑出版社出版。销售电话:(010)6767.5512   8944.1101

======================================================

《中国家庭教育观察》

      ——赵忠心访谈录

序言

赵忠心

 

 我是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学者,主要是通过“文字”说话、表达学术观点。我还是大学教师,当然也通过在学校给学生开课,指导研究生、进修生和访问学者,出席学术会议,到各地讲学,推广、宣传我的研究成果。

 与此同时,我还经常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表达我的家庭教育思想和家庭教育热点问题的观点。

 1980年发表第一篇文章开始,时至今日,已经在国内外二百二十多家报刊发表两千八百多篇,出版书籍六十多种,总共两千多万字;到国内外讲学上千场次,在学校开设选修课十余年,听课学生达四五千人,培养研究生、进修生和访问学者数十名。应当说,我很幸运,当今这个开放的社会给我提供了很多的发表言论,推广学术思想,为社会服务的的机会。

 然而,我所研究的对象“家庭教育”比较特殊。不像高等学校一些专家研究的对象,只是跟少数人或部分人有直接关系。我研究的对象是非常普遍的社会生活现象,跟家家户户有关系,跟人人有关系,人们都非常熟悉。

 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的职业、身份虽然各不相同,但在家庭里,不是“教育者”,就是“受教育者”,概莫能外。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步从对子女“数量”的追求逐步转变为重视子女的“质量”,家庭教育由过去的“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由“广种薄收”转变为“精耕细作”,都要对子女“精雕细刻”。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对孩子“质量”要求之高,对培养教育重视之程度,可以说是空前的,培养孩子成为家庭里的头等大事,迫切希望实现家庭教育科学化。因此,对家庭教育理论指导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我的研究成果,牵扯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但在三十年前,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我刚刚介入这个学术领域的时候,有的人甚至还不知道“家庭教育”为何物?“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几乎是无人问津,这个领域还是无人光顾的“处女地”。我单枪匹马地贸然进入这个领域,是名副其实的“孤独的拓荒者”。环顾左右,冷冷清清,只有我孤零零的一个人在“孤军奋战”。直到今天,像我这样把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人,国内还是寥寥无几,许多人是把“家庭教育研究”作为副业,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始终没成“气候”。这就与强烈的社会需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

 三十年来,尽管我发表了许多的文章,也陆续出版了一些书籍,到全国各省市讲学,但对我们这样一个十数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来说,有如杯水车薪。特别是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家庭教育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而且是层出不穷。家长们在培养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惑和麻烦,家长普遍感到“老方法不灵,新方法不明”,需要及时给予解释和解决。

具有职业敏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传媒记者,发现了问题,就主动找上门来,跟我一起共同探讨那些五花八门、眼花缭乱的家庭教育新情况、新问题和家长的困惑或麻烦,希望听听我的见解,以帮助家长分清是非,排忧解难。尽管我很忙,时间非常宝贵,但却无法拒绝。作为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学者,责无旁贷,必须挤出时间,接受记者的采访,以尽职业赋予我的责任。

三十年来,我曾先后接受境内外一百多家媒体记者的采访。这其中有《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教育报》、《中国妇女报》、《中国青年报》、《中国人口报》、《中华儿女》、《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凤凰卫视中文台》、《美联社》等多种媒体。有的媒体多次采访,甚至达数十次。算起来,总共接受五百三十多次采访。在这个过程中,有幸结识了许多新闻界的年轻朋友,有的我们已经成为“忘年之交”。在和这些记者朋友接触的过程中,他们给予我很多的启发,也使我变得年轻。

 接受记者的采访与撰写文章、书籍不同。撰写文章、书籍当然也要具有针对性,但表达观点的对象是有读书看报雅兴的人,对所谈问题需要论证,说明“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论证就需要尽量全面、系统,有逻辑性。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有的读者就觉得看文章、书籍不“解渴”,不想花精力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只想一下子就知道最终的“结论”,希望回答疑问、破解困惑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旗帜鲜明,一针见血,简单明了,不要“拖泥带水”、“模棱两可”。通过记者采访报告传出去的信息,便能适应这种社会需求。

 记者所采访的问题,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都是现实生活中刚刚发生、引人关注、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当然撰写文章、书籍,也不能脱离现实的生活实际,无的放失、“无病呻吟”;但发表文章、出版书籍,或长或短总是需要一定是时间,不及时,缺乏时效性,往往会错过了最好的时机,有时候放的是“马后炮”。通过记者采访发表观点,就具有迅速、及时发布信息的优势。

记者所采访的问题,一般都是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热门话题。各种媒体“炒作”得很凶,万众瞩目,街谈巷议,议论纷纷;一些冒牌“专家”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故意混淆视听,把家长的思想搞乱,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时间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这些问题或话题,不仅有是与非、正确与谬误的问题,往往还直接牵扯到某些人或利益集团的利益,包括社会信誉或经济利益。因此,也是比较敏感的问题,发表观点要冒很大的风险。

尽管如此,社会责任感的驱使,我必须直面现实,不能躲闪、回避;我必须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随声附和,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作为一家之言让读者、观众或听众去琢磨、品评、思索、取舍,做出选择。当然,我发表的任何观点,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自信是正确无误的,符合大众的利益,能被主流社会所认可的;而从不是随意应付的,更不是趋炎附势,违心地附和某一利益集团。

 我必须站在学者的立场,独立思索,主持正义,坚持公正,我得对大众负责,对社会负责。尽管,就是由于我公开发表了对一些敏感问题的观点,揭露了一些骗局,影响了一些人“取之无道”的经济利益,曾经遭到过攻击、漫骂、骚扰甚至威胁;但我无所畏惧,无怨无悔,始终以追求真理为天职。不管面临什么样的艰难险阻,我不能辜负大众的期望,必须一如既往地袒露心胸,直言不讳,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以澄清是非,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除了接受记者关于热点问题、热门话题的应时性的采访之外,我也接受过一些比较深入的采访。由于我系统研究家庭教育理论问题几十年,一些记者从各种媒介对我的学术成就和学术见解有了一些了解,便希望我能对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一些重大的、带有倾向性的实际问题和重要的理论问题,系统地发表意见和观点,进行比较深入地探讨和论述。多数问题是谈三四个小时,有的要谈一整天,有一次甚至连续谈了两个晚上整整十二个小时。这类采访虽为数不多,但却给了我一些机会,能以宏观的视野,通观全局,尽可能比较系统地发表我的见解,我便有机会敞开心扉,展开议论,直抒胸臆,言无不尽。这样,就会把问题谈得比较全面、深入、透彻一些,既解决了回答记者进行应时性采访的“意犹未尽”的遗憾,也使读者对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避免了由于太追求“直截了当、简单明了”而往往造成的理解上的“歧义”或“断章取义”的麻烦。

本书所收集的记者就家庭教育的“热点问题”和“热门话题”的采访,虽然都已成为“过去时”,但并没有丧失它的价值。

家庭教育虽然是在家庭这个比较封闭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实施的一种教育。但家庭并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不是跟社会生活相隔绝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会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家庭生活中,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进程和效果。特别是市场经济社会,它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生机勃勃的社会,发展非常迅速,可以说是一日千里,日新月异。社会上新的事物、思想和观念层出不穷,对家庭教育产生了很大、很深刻的影响。这影响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与此同时,家长在教育、管理自己的子女时,也势必会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甚至难以解释的问题,不少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经常困扰着家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在社会上还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大家街谈巷议的家庭教育热点问题或热门话题。尽管问题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同是市场经济社会出现的家庭教育问题,同是中国这个特定的文化传统背景下的家庭教育问题,往往具有十分相似的文化特征。有一些家庭教育指导的伪劣、假冒“产品”被暴光之后,又死恢复燃,“改头换面”,“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形式”变了,“实质”没变,继续在扰乱家庭教育市场,欺骗家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此,我的这些跟记者的谈话,仍旧对读者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过去,这些采访文章分别发表在很多的刊物或其他的媒体上,非常分散,我自己也是花费了多的时间、很大的精力才收集起来的。要想看到所有的记者采访我的文章,那是很难很难的。

现在,经过筛选,我从五百多次记者采访的文章中,选取了八十篇不同类型、不同问题的采访报告,分成三组:

第一组是我对当代中国家庭教育宏观的看法;

第二组是澄清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认识误区;

第三组是批判社会上流行的错误观点和导向。

结成这个采访报告集子,取名为《中国家庭教育观察——赵忠心访谈录》,推介给读者。

我想,重温记者采访我的报告,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我的家庭教育思想,对提高读者家庭教育理论素养、家庭教育实践能力、识别分辨能力,减少失误,也会有所裨益的。

2011710日于京师园

 

(赵忠心: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