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之三十五:《喀什的高台民居》

(2018-08-27 06:56:27)
分类: 随笔

随笔之三十五:

《喀什的高台民居》

 赵忠心

 

喀什噶尔老城东南端黄土高崖上有一处维吾尔居民小巷,维吾尔名:“阔孜其亚贝希巷”。意为“高崖上的土陶”,称之为“高台民居”。位于喀什老城内地势最高的这一条长达数百米的高崖上,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己存在。

到达喀什之前,我就听说有这样一个景点,这是必须要游览的。那天下午,陪同带我们到了那里。先看了在原地改建后高台民居,干净、整齐的街道,高大的门楼,通红的大门,宽敞的院落,;尔后,再看未经改建的高台民居。

旧高台民居都是土坯房或干打垒,通道狭窄,阴暗,就像是北京过去的“小胡同”。跟北京胡同不同的是,胡同都有顶棚,终日不见阳光。行走在狭窄的胡同里,呼吸都不是很顺畅,让人感到心里发憋。并且,房屋都是都是建在坡度很大的斜坡上,在胡同里走路就像是在爬山,气喘吁吁的。

我和夫人进入旧居民小巷内不远,陪同就没有让我们继续深入,也没让照相留影。说是旧高台民居里居住的居民,身份比较复杂,有一些贩毒的、抢劫的,还有参加恐怖活动的违法犯罪者。怕不安全,便遗憾地半路退出,只是亲身感受了一下高台民居的氛围。

不过,我们退出来以后,还是到四周转了转,远远地眺望,领略了一下久已向往的这座“高原上的土陶”的外貌全景。

相传东汉时期的名将班超、耿恭曾在此留下足迹。公元九世纪中期,喀什拉汗王朝时,就把王宫建在这个高崖的北面,高崖的南面与北面原来都是连在一起的,分南北两端。

        高崖分成现在两个互不相连的南崖和北崖的来历。据说,在数百年前,一次从帕米尔高原突如其来的特大山洪,把高崖地带冲出一个大缺口,从此南北割断,分成各自独立的两个高坡,现在高台民居就建在南坡上。

据介绍,高台民居现有居民603户,人口2450多人,全都是维吾尔族。到高台民居参观、访问的游客对维吾尔的风俗习惯要尊重。

高台民居地势崎岖,人口密集,小巷很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巷内还有很多百年前的老宅住房,有的还是二、三层简易楼房,楼梯多半没有护栏,甚至还有一些危房。为安全起见,游客不要离开队伍私自进入居民,以免在巷内迷失方向走失。

陪同人员介绍说,巷内的维吾尔族居民对来访客人热情好客,而且都很注重礼貌,见面时须热情问候。遇到维吾尔居民可以说一声“亚克西吗”(维吾尔语问好),见面时要握手问候。

维吾尔民族忌讳养猪,不吃猪肉。在家访交谈中,切忌问为什么不吃猪肉等这类话题。以免引起他们的反感。见面时不要像内地人见面相互问候那样,问人家“吃饭了没有?”这会引起他们的误解。

与维吾尔族群众交谈,或者到家中做客吃饭,最忌讳当着人的面擤鼻涕、吐痰,否则会被认为是对人的不尊敬。

维吾尔族餐前,主人延用传统待客礼俗“给洗手水”。按照习惯,一般倒水三次,洗手三次。洗手时,最重要一条是不可甩水。洗手后甩水,是新疆各兄弟民族的一大忌讳。

到达喀什的第一天,我们应邀去阿克陶县一个维族村支部书记家中做客,在用餐前,支部书记就亲子端着铜盆、拿着毛巾,按照这个礼俗我们洗手三次,方落座品尝当地的水果、牛羊肉。

 

 (2016年7月1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