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冤枉孩子》
赵忠心
布莱克(1757-1827年):英国诗人、版画家。
一天,布莱克从幼儿园回家,路过一座公园时,竟站在一棵松树旁边看呆了。
这棵松树,又高又大,沐浴在夕阳的余辉里,炫射出奇特的颤动的光华。浓密的枝叶的缝隙中间,有无数道光束向地下倾泻,呈现出一片迷离的、五彩斑斓的颜色。那情景,简直让小布莱克目荡神迷。他热切地注视着大树,内心充满了难以言状的激动。
他的眼前出现了一片美妙的梦幻:许多丽质仙女,身穿彩服,生着翅膀,在树枝间跳来跳去,嬉笑游戏。他又惊又喜,一口气跑回家去,把自己看到的奇妙情景,上气不接下气地讲给父亲听,拉着父亲快到公园去看。
父亲半信半疑,和儿子匆匆向公园跑去。邻居的孩子和大人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事,也好奇地跟着去看。众人来到公园,松树林里静悄悄的,夜幕正缓缓下垂,灰色的雾霭开始升腾,微风摇曳着细小的树枝,别的什么也没有。人们瞪着眼睛,不解地问:
“仙女在哪儿哪?”
父亲当时也非常生气,打了布莱克两下,骂道:
“你这说谎的孩子!”
过了几天,小布莱克在家里独自玩耍,忽然大声叫起来:
“爸爸,妈妈!快来呀!快把门关上!”
“孩子,怎么回事?”
“快把窗户关上!我看见一位美丽的仙女从天上降下来,进到屋里了。别让她飞了!”
“在哪儿?在哪儿?”
父亲赶快跑进屋,迅速关上窗子,在屋子里四处寻找。找来找去,除了小布莱克以外,什么仙女也没有。父亲光火了,又将儿子打了一顿。
母亲不像父亲那样粗暴。她问儿子:
“哪里有什么仙女?你怎么又说谎呢?这是不好的。”
此后,细心的母亲对儿子的一举一动格外注意起来。她想:这孩子总是说看见了一些别人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说起来还认认真真,不像是有意骗人的样子,恐怕是他想象力特别丰富吧?看来,不能随便用“说谎”来冤枉孩子。
从那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母亲就护卫着他,为他辩解,认真听取他绘声绘色地描述,任凭他骑上想象的“骏马”驰骋。
经历了几番痛打和别人的讥笑,布莱克除了跟母亲述说自己的“奇遇”外,再也不大喊大叫了。他坐在屋子里,专心致志地作诗、绘画,把一幅幅自己“看到”的美丽图景留在诗作和图画中。母亲看了非常高兴,鼓励他坚持下去,多写多画。
后来,布莱克终于成为英国著名的进步诗人和画家。在诗歌创作中,他打破了十八世纪古典主义的束缚,以清新的民歌体和奔放的无韵体,抒写理想和生活,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