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狂飙》观后感
(2023-02-07 10:49:31)
《狂飙》观后感
前几天,和王校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追看了正在刷屏的《狂飙》。两整天,没有下楼,连吃饭的时候也是边吃边看的,这也是我一贯的追剧作风。如《北京人在纽约》、《扫黑风暴》、《我的前半生》、四大名剧等等。我不是太喜欢那种一天两集两集的看的。
追电视剧和看书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我把看一本书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开始看的是很慢的,因为需要弄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人名、故事的起因等等,只有搞清楚了这些个情况,才能往后看的。最难搞的是外国小说的人名,如《百年孤独》中的那个主人翁,大概是六七个字的,我现在还是记不住他的名字,整篇小说,有十七八个人,都是他的后代,都叫这一个名字的,前面加上两三个字,有时候还会交叉出现,非常容易混淆的。所以看书的时候,前面部分得细看。第二阶段:当基本情况搞清楚后,可以撒开腿跑起来看了。一目十行的,甚至还可以跳跃式的看的。尤其是中前段、中后段的部分,一般内容都有一个连贯性、逻辑性,这是可以抓主放次的看。但是也有一些小说,每一部分都写的非常精彩,那就另当别论的要逐字逐句的读了,甚至需要反复的回头去查看一些内容。第三阶段:故事的结束部分。此时,如果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则每翻开一页的时候都有一种惊慌的心情,生怕故事很快就直接搞结束了。那是一种既想立即知道故事的结果,又希望那些个精彩的故事一直延续下去,尽情的享受这看书过程的心情美好感觉,故事悬念勾悬的体验。如果不是那么的精彩,则也会有一丝的遗憾,也会偶尔慢慢的回翻过去,希望能够看到自己喜欢的、想看到的东西。
而追电视剧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面的阶段可以粗看,大致了解一下故事情节、人物等,越到后面几集就越需要细看的,可能如相声一样,很多精彩的包袱都在最后的几集中,甚至是最后的一集。当然,过程中也会有一些精彩的片段,如《我的前半生》中贺涵向罗子君表白的那段,《红楼梦》中贾瑞到王熙凤家去的那一集,《三国演义》的舌战群雄,《北京人在纽约》中阿春第一次见男主的女儿等等。
《狂飙》看完,套用了今天凌晨看完的《筚路维艰》附件中附的一位研究员对这本书的评论,我看了他的评论后吓了一跳。他在评论的开篇写到:老萧的这部书,在文字上写的很精彩,但我觉得,还是传统了一些。这是原话。估计他和作者萧冬连的关系非一般,否则不带这么评论的吧。而且萧还把他的评论附件着。但是他接下来写的话却又非常戳中要害,看来是先大棒,再萝卜吧。他接着写到:现在,我们需要的是提出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本身就是巨大的创新。
看完《狂飙》后,我一直在思考着,今天凌晨看到了这个评论,我感觉用鲁迅的“拿来主义”就非常好使。
说《狂飙》传统。一方面是主题的传统,反腐剧。现阶段,我们的国情,反腐剧是有市场的,反腐剧也很多,虽然有的拍的不怎么受看。第二传统。好人有好报,坏人都死掉。正义可能会迟到,但可能不会缺席。第三传统。还是老大说了算。鲁迅在《阿Q正传》里写的:阿Q说:洪哥,咱们动手吧。他总是说:No、No。老大,老大的老大、老大的老大的老大,最后总是一个老老大大的哥们来决定着故事的结局。老大、人、是人、是用人的因素来完成一个阶段性的历史使命。这第三个,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传统,在现阶段的国情体制下,是很难突破的。看到萧冬连说的:渐进式,非暴力式。我也就释怀了。
前几天和王校聊天的时候,她说她非常佩服华盛顿那个小矮子,他能够在美国建国最初的时期干完活后直接回家种葡萄了,他为民主执政立下了一个宏伟的标杆。我当时就很纳闷:小矮子?于是,我当晚就买了美国总统全集的十三本,十三个总统的传。昨晚书到,我翻看第一个的华盛顿,开篇介绍他喜欢运动,高大强壮。我问王校怎么回事?是不是说的是“拿破仑”那个小矮子,王校尴尬的笑笑,说自己搞混了。
时间过去了两百多年,我们还在“人”的圈里打转。我们的理想是理想国,但是我们却不敢突破乌托邦。《狂飙》的核心表忠该是那多次重复的三个字:常态化。常态化距离法制化有多远的距离?常态化该是一种政策,它的延续性可能也需要制度、法治的保障,否则是否还会回到“人”的圈里?在《筚路维艰》里萧冬连写的“三反”、“五反”拿到今天依然适用。在不确定的“人”性面前,一切的确定性都是值得怀疑和疑惑的吧。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思考的“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是否还需要重新考虑呢?运动式的与程序化的、制度化的、法治化的之间的距离,如同知道与做到之间的距离一个样。以经济为核心的开放已经进行了四十多年,在制度上的顶层设计是否可以或“与时俱进”,或“顺势而为”?
说它传统,传统的就在这里。无论其故事情节、人物设置、演员阵容多么的跌宕、精彩、壮大,如果还是在“人”的圈里打转转,那么就有炒现饭的嫌疑。
《狂飙》提出了问题,也在用剧情讨论着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这是一个渐进式的方案,也许是一个阶段性的方案。如此,也就是向前一跬步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历史经验表明: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政治领域,任何一跬步,可能都会是血雨腥风。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或高于生活,但也可能低于生活,艺术和现实的生活的相关性很大。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戏台前,我们是观众,在社会中,我们是演员。如何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命题。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