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然训”
明朝学者崔铣有一驰名的“六然训”,即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有事斩然,无事澄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自处超然: 一人独处,要有“宁静致远”的境地,扫事境之尘氛,忘心境之芥蒂,在昼闲人寂 时,听鸟语悠扬,不觉耳根清净,于夜静天高日,看一片云光舒卷,顿另眼界俱空。这是人生的一种至高境界。自处难,难在抵不住孤独、寂寞,让心灵宁静下来,保持积极健康心态,“修身养性”;难在围绕自定的人生目标,默默努力,勤奋的耕耘,做一些实事,创一番事业。
处人蔼然: 与人相处,平易近之,诚恳谦和,使人有亲近之感。既听正言,亦那逆语;有圣贤者之宏量,无庸民懦夫之狭胸。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人品气质,是搞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接人待物应当“处人蔼然”,做到坦诚待人、平易近人,不能盛气凌人,心高气傲,心灰脸寒,否则会“失道寡助” 、“形影相吊”、“孤家寡人”,搞不好人际关系。
有事斩然: 遇有事务,既深思熟虑,又须斩钉截铁,明白果断。说明白一点,就是要处理事情干净利索,果断坚决,当断则断,不优柔寡断,不拖泥带水,否则,就会误事。这是一种源自于一个人良好心态和气质的具体体现,是干好事、干大事所必须具备的宝贵品质。
无事澄然:无事可干可杰时,可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闲雅心情,无尘世纷杂之忧挂牵 念。如此神情自旷,意念常进入豁人性灵之妙境,可谓有贤达的胸襟。就是要坦然面对无事可做的生活,不浮躁、不急躁,不气馁,不杞人忧天,更不能惹事生非,做到始终保持心灵的宁静安然。或者,充分利用“无事”时间,做好其他对人对己有益之事,如帮人解困,读书“充电”等,既利他,也利己,做到“一举多得”。这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一条基本途径。
得意淡然: 老子曰:“淡兮其若海”。志得意满应淡如海,骄傲侮慢尤不可,仍须心谦身平, 不狂妄,不做“子系中山狼,得志更猖狂”
之蠢事。要淡泊名利,“不以物喜”,正确对待得失,不可得意忘形,忘乎所以,云里雾里。这是一个人最难能可贵的品质修养。
失意泰然: 人生一世,往往失多得少。失意逆事之时,切忌自暴自弃,自我作践,自我绝望,而要自若泰然。常思不如我之人,则怨尤自消。心境通明,坦坦荡荡,无得失之烦心, 有自乐之恬愉,何其泰然也。人生不如意是常八、九,也就是,得意、如意的少,只有一、二,失意、失败或挫折的多,有八、九,因此,要失意泰然,保持败不馁、气不泄的平和心态和大将风度。要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具有“伟大的心胸”,体现出“这样一种气概:用笑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对于失意,应该是“一种从富贵走向贫寒能安全着陆的平和心态,一种将灾祸化解为默默地忍受与抗争的动力,一种淡化喧嚣、驱走逢迎、吹散谄媚、还原真我的驿站,倘若在失意面前忘了形,那失意就是痛苦就是炼狱就是走向坠落乃至死亡。” 这段话发人深省,劝人失意要泰然,不可忘形,否则,其后果“就是走向坠落乃至死亡。”
明朝学者崔铣的“六然训”,其实,说的就是一种养生之道。要想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快乐的人生,就应该遵循崔铣的“六然训”,始终保持宽广豁达的胸襟、平和的心态,淡泊名利,正确对待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开心快乐地过好每一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