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童用药 莫让关爱变伤害

(2014-12-19 10:54:23)
标签:

育儿

                 儿童用药 莫让关爱变伤害

 

       儿童生病无时无刻不牵动父母的心,如何给儿童用药却没有具体参照标准。许多家长从自身经验出发,往往容易陷入用药误区,造成对孩子的伤害。因此,合理用药,才是对孩子的关爱。  

      误区一:

     药是用来治病的,但是有的家长把它视为解除各种不适状况的良方,甚至迷信“中药无副作用”,预防感冒要用药,强身健体要用药,甚至稍有不适也要立即吃药。

      走出误区:副作用是药在按正常用法、用量使用时所出现的与药品药理学活性相关,但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对病人可能带来轻微的不适。例如,当阿托品用于解除胆道痉挛时,心悸、口干为其副作用。即便是100%植物来源的药物,也不代表100%安全。因此,提醒家长们要牢记“是药三分毒”的古训,不要随意给孩子吃所谓的“小中药”来强身健体。

   

      误区二:滥用抗生素

     “只吃感冒药就行了吗?要不要开点抗生素消炎?”这是许多家长在带孩子就医时常问的问题,而中国人家里的小药箱也往往会备着抗生素,并视为包治百病的消炎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滥用了抗生素。

      走出误区:抗生素是处方药,家长不要自作主张给孩子使用抗生素,但如果在就诊时,医生明确诊断是细菌感染引起的病症并且开了抗生素,就应当遵医嘱足量足疗程服用,而不应当抱有排斥心理盲目拒绝。

     

      误区三:擅自用药

      在孩子生病时,家长往往以自己过去的病症做参照,以自己的用药经验为准,自以为是“对症下药”,却存在给儿童服用成人药、多药并用、重复用药等现象。

      走出误区:儿童身体有着发育不完全的特殊性,家长擅自用药反而容易给孩子造成伤害,轻者导致延误最佳治疗时机,重者造成药物中毒。儿童生病时,家长一定要让医生确诊、开适合孩子的儿童药,并谨遵医嘱给孩子服药。

   

      误区四:剂量不准确

      由于国内市场上药物缺乏儿童剂型,很多处方药说明书都写成“儿童酌减”或“12岁以下儿童服1/6”等,造成家长给孩子吃药把握不准剂量,有的家长为了给孩子“适量”用药,将药片掰一半给孩子服用。

     走出误区:有人曾对手工分掰药品的准确性进行检测,结果有半数以上偏离目标重量的10%。而不按规格用药,还会使药物因拆分导致稳定性下降。另外,由于儿童个体差异,掰开服用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利用。

      临床常用的计量方法是,按公斤体重计算药量,多数药物标出了每公斤体重每天或每次的用量,只要知道儿童体重就可以计算出相应的药物用量。如果是袋装的颗粒,最好先倒出来均分后再给孩子服用;如果是液体药品,可用带刻度的喂药器(如滴管、量杯等),以精准量取用药剂量。

  

      误区五:盲目进补

      有的保健品广告宣传“人体时时刻刻都需要维生素”,家长看到维生素的重要作用,担心孩子缺维生素或微量元素而选择给儿童服用保健品,由于保健品的形状和口味都做得很好,给孩子造成了“当糖吃”的误区。

      走出误区:很多家长认为儿童成长发育需要补充各种营养,却不知道过多的钙剂会造成骨骼的过早钙化,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大量营养滋补品因含有激素或类激素物质,造成儿童内分泌功能紊乱,形成早熟现象或影响发育;大量进补维生素,还可导致维生素中毒。

      医学界明确表示,维生素大多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因此家长要给孩子调整好饮食结构,使孩子从食物中可以摄取到足够的营养元素,而对待维生素,可以坚持“缺啥补啥”的原则。

    

      误区六:听信他人

      很多家长喜欢私下交流育儿经,对朋友推荐的用品、药物等非常信赖,也会听信一些“专家”、“达人”讲述的疗法。

      走出误区:因为每个孩子的身体状况不同,生病的原因也不一样,不能盲信对治疗他人孩子有效的药。所谓的“专家”、“达人”,可能具备相关知识,但不一定有实际经验,一旦跨界,专业性就要受到怀疑。因此,孩子生病时应该由医生判断病情后确定需要用哪些药,不要轻信他人推荐的药品和疗法。

    

      答疑:

        问:儿童药和成人药有区别吗?

        答:区别主要有两个。首先是药的剂型,成人药以片剂为主,例如片剂、胶囊剂等,儿童药多数为液体,或是冲剂。这是因为儿童的吞咽功能还没有完全具备,4岁以下的儿童难以咽下片状药物。同时儿童对于药品的口味比较挑剔,儿童药中会适当加入一定的甜味剂,做成草莓等口味的药比较容易被接受。其次有很多成人药是儿童不能用的,比如链霉素使用不当会引起耳鸣,我国约有三分之二的聋哑儿童是由于用药不当引起的。儿童大脑的血脑屏障功能还没发育完全,还不能阻止某些药物对大脑的伤害。儿童并不是成人的缩小版,肝脏等器官对药物的解毒功能并没有完全发育成熟,与成人的体质不同,用药也需要格外慎重。

    问:当孩子不愿意吃药的时候,可以用糖水送药吗?

    答:这个没有明确的规定,取决于药的成分。在水里加糖是可以的,但是饮料的PH值呈酸性,会分解掉一些药物,降低药物的浓度,最好不要用饮料送药。

    问:调查显示,我国儿童误服药物的比例较高。国外有没有什么避免儿童误服药物的办法值得我们借鉴?

    答:儿童由于具有好奇心,看到大人吃药会模仿,尤其是家里老人每天要服用的慢性病药,会成为家里的隐患。在国外,通过使用安全药瓶来防止儿童误服药物,药瓶通过按压旋转才能打开,这种需要技巧的设置对儿童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可以有效防止儿童打开药瓶。

    问:吃药后不能马上睡觉,至少要过半个小时才能睡觉,这种说法科学吗?

    答:这种说法主要是针对成人药来说的,因为片剂服下后需要经过食道、胃到达小肠,站立的情况下有助于食道蠕动,避免药片黏在血管壁上。儿童药以液体为主,通常不会出现这类问题。

    问:有家长不解为什么有时孩子会对药物不敏感?

    答:感冒的潜伏期约一至三天,通常由喉咙不舒服开始,接着其他症状产生,在第三、四天时达到高峰,如果没有并发症的话,一般四至十天会痊愈。治疗也是一个逐渐起效的过程,不是吃了一个剂量就能立竿见影,因此不要用一种药不见好就随意停药、换药。同时,个体之间体质是存在差异的,个人对药的接受能力也是不同的,可能对一个人有效的药,对第二个人效果就不明显,有个人体质的因素在里面。

       问:疾病的预防需要吃药吗?

       答:没有任何药有预防的作用,相比之下,疫苗是很好的预防措施。要想孩子身体好、少得病,根本还在于提高孩子自身免疫力。首先要做到营养均衡,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同时,坚持锻炼不仅能够强健体魄,还有助于提高了消化能力,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通过自身锻炼增强免疫力,要比单纯服药作用好得多,也长久得多。此外,保持充足的睡眠对于提高免疫力也非常重要。

      问:有的家长反映,在给孩子吃药的时候,比较苦恼的一件事是换算应该服用的药量。

      答:在给儿童喂药中常见的掰药片、使用汤匙作为计量单位等方法都是不准确的,按照体重去换算儿童需服的药量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对家长来说比较难把握。在国外的做法是,医生在开药的时候会把患者所需的药量换算好,免去了家长自己换算的步骤。在我国,常用药的儿童剂型都有,家长可以依据儿童的病情、年龄、体重、个体对药物的反应等综合情况,再参考药品说明书选择药物的种类和剂量。

   

      另,儿童用药量计算方法:

      计算儿童用药剂量主要有4个依据:年龄、体重、体表面积和药品说明书。

      按年龄计算时,1岁儿童用药剂量为成人的1/5,2岁为1/4,4岁为1/3,6岁为2/5,9岁为1/2,12—14岁为2/3,18岁时即与成人用药剂量相同。

      有的孩子与同龄儿童相比,太胖或太瘦,用药时主要参考“按体重计算法”。即用药量为儿童体重(公斤)和成人体重(50或60公斤)的比值,再乘以成人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