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应走出“感情用事” 的误区
(2014-05-10 13:28:37)
标签:
杂谈 |
“可怜天下父母心”。 做父母的为了使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孩子在母亲的肚子里就开始进行胎教,直到孩子生下来。然后给孩子讲故事,教孩子认字,读背唐诗宋词,送孩子读各种兴趣班,学绘画、学各种乐器等。孩子上学后,父母又给孩子报学各种补习班,孩子如“学习机器”, 疲于“连轴转”,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喜不喜欢,爱不爱好,一切都为孩子做主,不征求孩子的意见,不尊重孩子的选择。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习,可以不惜一切金钱、时间和精力,孩子怎么成长,一切按父母“画的圈圈” 办事。孰不知,这是一种极端的“感情用事” 式家教法,到头来,只会害了孩子。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极盛对北京1800多名家长近3年的跟踪调查认为三分之二的家庭教育不当。这种不当,就是“感情用事” 教育。一是过分保护型的教庭占30%左右,什么事情都用父母代劳,孩子失去了正常积极自由发展的个性,结果使孩子懦弱、依赖、无能。二是过分干涉型的教庭占30%左右,孩子不敢超越父母的认识,很少有发散思维,创造力不强。三是严厉惩罚型的家庭占7%~10%,孩子性格压抑心理自卑,行为粗鲁冷酷没有教养。只有温暖理解民主式的“理性” 家庭教育方式能为孩子心理和人格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将来有所作为,可惜这种恰当的家庭教育只占30%左右。
“父愿子成龙,母愿女成风”, 这是普天下有爱心的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共同愿望。要实现这种愿望,防止害了孩子,使孩子身心能健康成长,做父母的就必须学一学教育心理学,掌握和实践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也就是要摈弃前面的两个“30%左右”和第三个“7%~10%” 的教育方式,采取最后的“30%左右” 的教育方式,切实走出教庭教育“感情用事” 的误区。
孩子是父母未来,也是国家的未来。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就必须有身心都健康,有所作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孩子。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搞好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外,更是离不开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愿普天下的父母都能走出教庭教育“感情用事” 的误区,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使自己的孩子身心都能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