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缺陷” 铸就成功

(2013-12-22 09:37:24)
标签:

                          “缺陷” 铸就成功

 

     一位名叫阿费烈德的外科医生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患病器官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糟,相反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为了抵御病变,它们往往要代偿性地比正常的器官机能强。这个发现最早是从一个肾病患者的遗体中发现的。当他从死者的体内取出那只患病的肾时,他发现那只肾要比正常的大,另外一只肾也大得超乎寻常。在多年的医学解剖过程中,他不断地发现包括心脏、肺等几乎所有人体器官都存在着类似的情况。因此他撰写了一篇颇具影响的论文。他认为患病器官因为和病毒作斗争而使器官的功能不断增强。假如有两只相同的器官,当其中一只器官死亡后,另一只就会努力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从而使健全的器官变得强壮起来。

    阿费烈德在给美术学生治病时,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些搞艺术的学生的视力都不如人,有的甚至还是色盲。后来,阿费烈德对艺术院校教授进行调研。研究发现,一些颇有成就的教授之所以走上艺朮的道路,原来大都是受生理缺陷的影响。而缺陷不是阻止了他们,相反促进了他们走上了艺术的道路。

    阿费烈德将这就种现象称为“跨栏定律”,即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也就是竖在你面前的栏越高,你跳得也越高。当你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所吓倒,只要你勇敢面对,坦然接受生活的挑战,就能克服困难和挫折,取得更高的成就。就像蚌把沙子变成了珍珠一样。说明苦难并不是绝对的,它对弱者是万丈深渊,对强者来说却是向上的阶梯。正应验了英国有一句老话:如果这件事毁不了你,那它就会令你更加强大。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要稍为留心,就会随时感受到阿费烈德的“跨栏定律” 的存在。

    我们不难体会到,“跨栏定律”说的就是人如何突破自身存在的“缺陷” 而获得成功的问题。这种“缺陷”除了指人的生里缺陷,如眼瞎如盲人、缺胳脖少腿如残疾人等,还应该包括人生的种种不如意、各种挫折、苦难等这些。“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什么“平安健康、万事如意、一帆风顺、马到成功” 等的祝辞,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罢了,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做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生并不能做到完美,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就看如何对待自身的缺陷,能不能够“跨” 出缺陷的“栏” 而己。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还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等等,说的也是人生的缺陷。所有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缺陷” 能铸就成功。

    别的不说,如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当代轮椅上的科学大师——著名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霍金、我国著名残联主席,著名的残疾作家张海迪、著名的残疾作家史铁生等,一串串如珍珠般耀眼的名字,古今中外,举不胜数。他(她)们都是“缺陷”铸就成功的典型范例。

    其实,我国西汉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司马迁,除了自己在因李陵事件而受宫刑所经受的“缺陷”,还著《史记》,被鲁迅先生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以外,还在《报任安书》中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也。他早就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缺陷”能铸就成功!

    还有,老少皆知的<西游记>里的唐僧师徒四人,据说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在去西天取经的途中,遇到诸如妖怪变的老人、少年、美女等布下的各种的陷井(其时也是一种缺陷),经过打妖除怪的艰难万险,才得以修得正果,取得真经。

    当然,“缺陷”能铸就成功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要正确对待“缺陷”,善待不如意,做生活中的强者,“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语)”,顽强拼搏,永不屈服,用坚韧的毅力“跨” 过和“跨” 好“缺陷” 的“栏”。如果没有这个前提,面对“缺陷” 而怨天尤人、浑浑噩噩、闷闷不乐;或者灰心丧气、自甘沉沦,那么,“缺陷” 不但不能铸就成功,反而会被“缺陷” 所埋。也就是说,“缺陷”能铸就成功,也能使人失败。现实生活中,“缺陷” 能铸就成功的事例很少,大都是失败的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能正确对待“缺陷”, 战胜“缺陷”,“ 跨” 过“缺陷” 的“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