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块糖”故事的启示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在任育才学校校长的时候,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打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要他到校长办公室接受批评。陶行知先生简单地了解了一下情况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陶行知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字,你立刻住手,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凝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行知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行知先生又拿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我们不难看出,陶行知先生的确不愧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很懂得学生的心理和批评艺术,至始至终都是和风细雨,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十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没有对学生进行责罚、训斥,却以“四块糖”
做为奖品,变“批评” 为“奖励”,
使学生心服口服认了错,达到了一般批评所不能实现的良好效果。至少能给我们在进行批评教育方面得到五点启示:
启示一:要注意批评的地点场合。不能凭一时的感情冲动,不分地点场合、不分青红皂别地乱“批”一通。否则容易形成对情绪,即使被批评者知道错了,也会为了自己的“面子”,
宁折不弯,强词夺理,甚至对着干,不但达不到批评的目的,反而使矛盾激化,问题复杂化,最终难“下台阶”。
启示二:要尊重人格尊严。就是要“以心换心”“换位思考”,为被批评者着想,给被批评者留足“面子”, 不能自以为是,惟我独尊,以为“真理”
在自己这边,就盛气凌人,态度粗暴、言语尖刻。要心平气和,诚心诚意化解矛盾,扫除心里障碍,达到心与心交融,营造“谈心交心”氛围,使被批评者真正感受到“你是为他好”“
是在真心帮助他”。 这样,被批评者心服口服了,才能真心实意接受批评,改正错误。
启示三:要掌握问题产生的原因。要认真细致地搞好调查了解,找准被批评者产生问题的原因,批评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从而“药到病除”,
实现批评的目的。决不能凭一时的感情冲动,是非不明,原因不清的情况下,不分清红皂白的乱批一通,反而激化矛盾,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如故事中的学生之所以要打同学的原因,是因为同学欺负女生。
启示四: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闪光点”。
这点很重要,说明被批评者平时都受到批评者的关注、关爱之中,能立竿见影,拉近双方的情感距离,使被批评者更容易接受批评,尽早认识到自己的缺点错误,从而改正错误。如故事中的学生的“闪光点”
,一是能“按时来”; 二是“立刻住手”; 三是“有正义感”。 陶行知先生能一一道来。
启示五:要做到适可而止。要言简意明,掌握“火候”,
只要被批评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表示改正错误,就不要唠唠叨叨、没完没了,甚至到外宣扬,把问题扩大化,引起被批评者的反感,不利于被批评者接受和改正错误。要适可而止、点到为止、到此为止。
批评是一门艺术,只有熟练掌握了批评的方式方法,才能完成批评的任务,实现批评的目的。但愿都能从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
故事中得到启示,搞好批评,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