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趣谈“数字经”
心眼专一
宋代朱熹强调读书要“心眼专一”。他说:“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即不专一,却只能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二分群书 清末名家梁启超每天将要读的书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的,粗读;一类是有价值的,细读,如格言要细读。
三上、三多、三个比喻、三种境界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说道:“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他还认为写文章要有三多:看得多、做得多、商量多。西汉文学家刘向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清代学者王国维说:自古以来成大学问、大事业者都要经过三个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四到、四如 近代胡适在宋代朱熹读书要“三到” 上加了“手到”, 以此形成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的读书方法。清代诗人法式善,写有《读书四首》,运用四个比喻,论述了读书的道理和方法。分别是:“读书如蓄货,一室靡不有。瑰奇产岩问,幽怪发渊薮。当其求莫致,岂惜跋涉.。”“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读书如行踟,历险毋惶惑。安保万里程,中间无欹仄。自苦志士心,往往伤壅塞。”“读书如将兵,当先讲纪律。将军扫群寇,势若风雨疾。”
五用、五要求
鲁迅先生把上述的“四到” 再加上一个“脑到”, 归结为“五用”。 朱喜除强调要读书要“心眼专一”
以外,还提出五条要求:一是不要先立说。“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二是不得有自足心。要反对夸夸其谈、自满自足的不良学凡。三是不应穿凿附会。四是不可先责效。“读书看义理,须是心胸放开,磊落明快。五是不能心精性急。“读书须下功夫,须要细看,心粗性急,终不济事。”
学避六蔽
古人认为不好好读书,就会成为愚人、荡人、贼人、绞人、乱人、狂人。
七焚七录
明末大学问家张溥,他读书时先抄一遍,然后把书稿烧掉,再抄再焚,反复七次,直到闭目成诵,烂熟于心。他苦读成名,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七焚斋”,也叫“七录斋”。
八方受敌
宋代文豪苏东坡每读一本书,均有计划地将内容分作意义、故事等几个方面;每钻研一个问题,必步步深入,究根穷底。他说:“此虽愚钝,而他有学成,八方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辩明九事
近人陈中凡钻研古籍,造诣极深,他总结为辩明九事:“一曰辩明真伪,二曰识途径,三曰明沽训,四曰辨章句,五曰考故事,六曰通条理,七曰治经宜知家法,八曰治史应详察史实,九曰治诸子应知流别。”
十目一行
一目十行的浏览可以博学多识,而十目一行的专注,使人精深。清代学者陆世仪就是因为“十目一行” 的读书方法获得成功。
百回读、百遍
苏东坡说:“旧书不厌百四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说过:“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日记千言“唐宋八大家”
之首的韩愈,自幼好读书,日记千言。
万卷万里
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一句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