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好课中的设计感——以鱼利明的《狐狸分奶酪》为例

分类: 教学日志 |
《狐狸分奶酪》是统编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民间故事,讲述了熊哥哥和熊弟弟捡到一块奶酪,小哥儿俩不知道怎么分,一只狐狸跑了过来,主动要求帮助它们分奶酪,结果奶酪都被他用计吃进了肚子里。整个故事以对话的形式推进,活灵活现,生动有趣。
低年段的教学侧重点主要有三种:第一,生字新词。能借助一些识字方法认识生字,能结合语境和生活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迁移到对应的语言情境中;第二,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好语气,读好长句子,同时还要学习默读;第三,语言训练。语言训练主要借助课文内容,能借助图片、提示语等讲好故事,在此基础上掌握句群里的结构关系。虽然低段的教学目标比较明确精准,但并不是独立分割的,目标与目标之间要相互融合在一起,尽可能通过感性的方式,关注学生在语言的实践与运用中获得思维的发展。因此,一节好的语文课需要教师进行充分的课前设计,这就是教学过程中呈现的设计感。
一、设计感源于对语言经验的把握
一个故事的理解和感悟不是通过理性的语言来表达,而是需要借助于感性的朗读来直观地传递。因此,在随文识字的同时,如何去引导孩子读好对话,读出人物的语气和心理,借助朗读这一形式来把握文本的内核是教学的重难点。《狐狸分奶酪》主要是借助狐狸与小熊哥俩儿的对话展开,读好对话中狐狸和小熊的语气和心理是这节课中的重点目标。
鱼利明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这样操作:
(出示课文第3——5自然段)
“小家伙们,你们吵什么呀?”狐狸问道。
“我们有块奶酪,不知道该怎么分。”熊弟弟对狐狸说。
“这事好办,我来帮你们分吧!”狐狸笑了笑,把奶酪拿过来掰成了两半。
1.关注怎么读。
师:请仔细看,在旁白部分我还做了划线的处理,这个划线部分告诉大家读的时候……
生:要把动作读出来。
生:要把感情读出来。
师:比如说“狐狸问道”,那你读的时候,就一定要读出问句。
2.实践怎么读。
分句指导,关注读出问句和陈述句的不同感觉,同时强调读出人物的心理和语气,比如把狐狸的笑声放进去。
3.分角色朗读。
将刚刚学习到的朗读技巧,在真实的对话情境中展现。
二年级的孩子在平时的对话交流中甜糯自然,一旦开始张口朗读,拿腔捏调式的数字拖音就习惯性地出现了。鱼老师深谙学生的语言经验,在朗读指导中,着力关注提示语部分,抓住“问道”“说”和“笑了笑”,引导学生如何读出不同句子的表达形式,问句要读出问句的语气,陈述要读出陈述的语气,笑要读出笑的语气,而且狐狸的“笑”可以放在句子中的任何位置。当学生在鱼老师一句句指导、示范中,原本的朗读腔慢慢变得自然妥帖。
二、设计感源于对认知规律的把握
统编教材在二年级的教材中安排了很多讲故事的练习,这种编排理念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指向培养儿童的语言重组与建构能力。尽管学生是天生的故事痴迷者,但输入与输出需要调动的认知系统是不一样的,那么,如何以儿童的认知规律为基本设计原则,引导学生去把握故事脉络,顺畅地讲出故事呢?鱼老师以结构分解,逐步推进;局部操练,拾级而上的方式展开。
从故事整体来看,第1自然段是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第2—9自然段是分奶酪的具体经过,第10—11自然段是结局。
11个自然段落的整体学习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困难的,而进行结构的分解,有利于儿童在具体部分的关注中更好地把握故事如何推进,并有效地进行朗读实践。
老师将第2—9自然段的“经过”划分为两个小部分进行分板块学习,指导朗读的同时提取出关键词,让学生分两次借助图片和关键词讲故事。
除了“经过”部分按分板块的方式展开,整个故事在以起因——经过——结果分层学习,最后还进行了三个大部分的整体回归。
整体部分的分解整合是根据儿童的认知能力来建构的,那么具体到每个部分的学习,又如何展开呢?仍以第一板块中的第35自然段为例:
狐狸问
熊弟弟说
狐狸笑了笑
学生在每个具体部分的学习中,都会经历这样一个由带拼音读到去拼音读,由练习读到自主读,由侧重读到侧重讲的认知过程。从教师的教学意图来看,自然顺畅地讲出故事是最终的目标指向。但讲故事是一件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认知能力,要求故事讲述者具有良好的内容记忆力、要点归纳力、情节转换力、语言建构力等等。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由读自然过渡到讲,中间需要很多细节方面的铺设,而鱼老师就是以儿童的认知规律为教学航标,让学生在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实践运用中解构与重构自身的语言认知系统。
三、设计感源于对心理逻辑的把握
《狐狸分奶酪》中有“小哥儿俩”“拌起嘴”两个词语,鱼老师这样引导学生理解:
1.师:我发现有个词不太好读,瞧,这个词怎么读?(出示卡片:小哥儿俩)
请两名学生读。
师:这个“儿”读得还不够清楚,听,舌头一卷,小哥儿俩。而且后面这个字是“俩”,不是“两”。(请生读)
师:(指着前后桌的两个男生)瞧,他们俩,就叫做……
生:小哥儿俩。
师:(指着两个女生)她们一个是姐姐,一个是妹妹,叫做……
生:姐妹俩。
(师再问爸爸和儿子、妈妈和女儿怎么用“俩”说。)
2.师:这里面有一个词叫“拌起嘴”(先齐读,再指名读,要求读得干脆利索)。
师:(请两个男生)这就是熊哥哥和熊弟弟,现在这个铅笔盒就是这块奶酪,他们谁都想要,听听看他们怎么拌起嘴。(两个男生互相争奶酪,都说奶酪是自己的)。
师:这就是“拌起嘴”,也就是为了一块奶酪,两个人……
生:吵起来了。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就是直接问学生“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其实很多词语的含义是没办法借助语言来理性解释,而是需要通过感性的方式去感悟、体会。在理解“小哥儿俩”和“拌起嘴”时,鱼老师没有从词语解释入手,而是围绕二年级儿童的心理逻辑,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引导儿童体会。如体会“俩”时,现场指出两个男生“瞧,他们俩,就叫做小哥儿俩”,感悟“拌起嘴”时,让两个学生扮演小熊兄弟进行现场表演。如果没有对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揣摩,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就会缺乏一种学科性的设计意识,而这正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