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牵挂的好朋友——《纸船和风筝》教后随记

分类: 教学日志 |
《纸船和风筝》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拟人体童话,主要讲述了小熊和松鼠之间发生的故事,内容简洁,语言生动,与儿童的生活相呼应。
松鼠和小熊住在一座山上。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山顶和山脚通过简笔画,马上就能找到对应的位置,只是他们住的地方离得挺远,怎么成为了好朋友呢?当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第2到第5自然段时,马上就找到了松鼠和小熊为对方做的事情:
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
他(小熊)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哇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在引导学生学习这四个句子时,主要分成了三个小的教学环节:
1.认识“折”和“扎”。这两个生字都是提手旁,对于学生来说,“折”比较容易认识,在以前的学习或阅读中也有接触,所以能很快地迁移出折纸、折马、折飞机等。但“扎”是多音多义字,能正确认读并区分含义并不容易,在教学时,我用引导认识“折”的方法来教“扎”,结果很多孩子只是生硬地拓展,并没有完全明白“扎风筝”的“扎”是什么意思,如果在这里能马上让大家查字典,从字典的义项中对应含义,再进行拓词,学生的理解可能会精准些。
在引导学生认识“折”和“扎”时,自然就提炼出“折纸船” “扎风筝”,再让学生结合简笔画和“山顶、山脚、好朋友”等词串成句子。当学生借助几个词语讲述出来时,就把握住了第1到第6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在词语的安排和谋划中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2.区分“漂”和“飘”。为什么纸船用“漂”,而风筝要用“飘”呢?两个不同偏旁的piao不难区分。纸船需要借助水才能到小熊家门前,所以用“漂”,风筝需要借助风才能到松鼠面前,所以用“飘”。结合语境,学生很容易就区分出来了,但对这两个字的区分还需要再走一步,因此,出示下面两个句子让学生当堂测试:
天空中(
池塘里(
在测试中,学生能准确选择区分,就说明对这两个字的细微差别已经能把握住了。
3.体会“漂哇漂”“飘哇飘”。
课后有一道习题这样提示:
读一读,比一比。
纸船漂到了小熊家门口。
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哇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对比这两组句子,可以发现“漂哇漂”和“飘哇飘”的延长性和形象性。本来我担心学生发现不了这种微妙,如果学生在对比朗读之后仍不明就里的话,就要递梯子,如“读一读,哪一句让人感觉纸船快一些到小熊家门口,哪一句让人感觉纸船慢一些到小熊家门口?”“应该是快一些,还是慢一些?”没想到,学生在读了之后,竟然体会到:纸船和风筝不可能是一下子就到的,而是慢慢piao过去的。有了这种体会,再来读课文中的句子,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当松鼠和小熊收到对方赠送的礼物后,会有什么反应呢?课文中是这样写的:
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纸船里放着一个小松果,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祝你快乐!”
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这段文字中有几个生字“抓、祝、幸、张”,“抓”与“扎、折”一样,都是提手旁,只要把手张开,手指就像“爪”一样。“祝”字可以结合语境来认识,同时还可以拓展,小熊和松鼠以后还会在给对方的礼物上写什么,学生能说出很多“祝你开心”“祝你万事如意”“祝你身体健康”等等祝福性的话。难怪看到这样的礼物和祝福,“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这样的句子再可以概括成“小熊乐坏了,松鼠也乐坏了。”
看吧,这就是好朋友,好朋友在一起时,是会给彼此带来快乐的,是“乐坏了,也乐坏了”的。那么,生活当中,你跟你的好朋友有这样的经历吗?很多学生马上就能辐射到自己与朋友之间的真实体验,朋友之间是可以并肩作战的,如“小珍考了100分,我也考了100分,我们都非常棒。”朋友之间是可以一起玩耍的,如“华华有一辆小汽车,我也有一辆小汽车,我们可以一起玩赛车游戏。”朋友之间是可以有同样的梦想的,如“小飞想当宇航员,我也想当宇航员。”一个简单而不简单的“也”,就可以把两个事物巧妙地联系到一起。
除了“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故事中还有很多有关“也”的句子,如“小熊也想折一只纸船送给松鼠,可是纸船不能漂到山上去。”“松鼠也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折一只纸船,他也不好意思把纸船放进小溪,就把纸船放到屋顶上。”为何有这么多含有“也”的句子呢?这正是这篇故事巧妙的构思所在。小熊和松鼠是好朋友,他们对彼此的关心和喜欢是一样的,一个“也”字就把两个小伙伴的友谊描述出来了。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就以“也”为立足点进行建构。
可是,幸福快乐的日子并不会永远长久,小熊和松鼠也发生矛盾了。他们俩争吵之后是什么样呢?
小熊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扎一只风筝,但是不好意思把风筝放起来,就把风筝挂在高高的树枝上。
松鼠也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折一只纸船,他也不好意思把纸船放进小溪,就把纸船放到屋顶上。
小熊和松鼠是好朋友,所以才会“小熊乐坏了,松鼠也乐坏了。”但现在他们吵架了,你能在这两段中找到有关“也”的句子吗?学生很容易就找到“小熊很难过,松鼠也很难过。”他们为什么这么难过?是的,因为他们觉得失去了很好的朋友,因为他们不喜欢孤独的感觉,因为他们都很想念对方……“小熊很难过,松鼠也很难过。”很容易就能找到,但善于思考的人,还会从这两段中找到很多有“也”的句子。
在学生的思考和交流中就发现这些:
小熊每天扎一只风筝,松鼠也每天折一只纸船。
小熊不好意思把风筝放起来,松鼠也不好意思把纸船放进小溪。
小熊把风筝挂在高高的树枝上,松鼠也把纸船放到屋顶上。
小熊和松鼠这么难过,为什么要把纸船和风筝放到这么高的树枝和屋顶上呢?是呀,因为他们很想让对方看到,很想跟自己的朋友和好如初。这样,孩子们又引出一句话:
小熊想和好,松鼠也想和好。
看,当学生再把这几句连起来读时,就自然体会到两个好朋友是互相牵挂的,他们对彼此的想念都是一样的。有了这种语言和情感铺设,在后续的替小熊给松鼠写卡片就顺理成章多了。
本来第7到第11自然段的内容,在备课时,没有计划让学生像前半部分那样用词语串成句子的方式讲述。但居然有学生主动起来,结合板书中的“难过、也、和好”以及“山顶、山脚、好朋友、折纸船、扎风筝”把整个故事的内容清晰、连贯地讲述出来的。可见,平日教学中播下的种子,是会慢慢生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