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防疫背后的杂想

(2022-12-18 20:42:23)
标签:

中国

开放

工作

道德

伦理

分类: 读书

防疫背后的杂想

 看到一位朋友在网上发牢骚:自己阳了,一双儿女还在活奔乱跳,今天休息一天,明天又要继续上班。“牵着小羊”,继续上班的故事,已经不再是新闻。除非不能坚持,否则大家还得去上班。

我有点感动,除了少去人多处、戴口罩、勤洗手之外,发现自己又做不了任何具体的事情。无聊而聊,便想尝试着分析一下这种公而忘私的现象所体现的一点内在驱动力,也就是形而上的东西。

回首,三年间,我国一个个大城市被动地转入静默状态,我们伟大的祖国以宽厚仁慈、大无畏的胸怀,庇护我们三年,病毒种类也从高致死率衰减到了低死率了。国之伟大,世人瞩目。20221213日零时,行程卡正式下线,这一事件也相应地成了我国防疫政策大转折的标志,也说明国家和人民一起义无反顾地坚持强有力的“阵地战”战术的结束。过去这一战术,从经验论的角度来看,战果辉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多次重大疫情面前,这项措施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顾这最近三年的成绩,从方法论可归结为经验论和集体主义论,即通过对局部地区交通封锁阻断疫情传播速度,以速度保证更宏观系统的安全。

无疑,关于抵抗这场新冠疫情的可以称得上世界级的生物大战,每个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就其影响来说,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又一例证。在20204月的阴军莉老师在视频教学中有一节题目为《中国疫情防控的底层逻辑》,文中指出,以人民至上、平等对待、尽力而为原则,保障了我国人民的生命权,也以“八方有难,一方支援”的实际行动为世界疫情控制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在,专家分析中国防疫政策的放开,基于以下三个主要原因:第一,任何封控,有开始就有结束,这是必然规律,而且现在病毒毒性降低,我们可以足够应对它了。第二,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出发,防控和对外开放势在必行。第三,从社会发展观点来看,防控和对外开放势在必行;更好地促进发展,每个家庭、每个人都能从中获益。

这必然到来的一天,以“防控新十条”的面貌突然就出现在了眼前,我们既有惊喜,又有不知所措,主动权在我们个人手中,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对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和高风险区人员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核酸检测,其他人员愿检尽检;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重要机关、大型企业及一些特定场所可由属地自行确定防控措施;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等等。

这几天,我感觉到,很大的失落,除了几个那几个医院还在老地方以外,个人要为自己负责,个人是自己最好的医生和受益者。这几天,阳性患者满天街跑,感冒和阳性病人突然增多的现象,都在每一个眼前,当然,这不是高峰,数据还在增加。这就是常态吧!,既是常态,积极适应就是了。

抗原已经阳了的朋友,说“唉,我还好,明天坚持坚持还能上班”。她不想见着台阶就下,因为她责任心重,有担当,的确让人感动。但是她这种“铁人”、“强人”逻辑之后,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思考,是否会有其它的滋味,如“小洋人”上班,是为人民服务,还是谋财害命?什么是此刻的道德底线?如果当前疫情防控,人与人之间只有个人中心主义,每个人做好个人防护,就等于集体主义。这是个人英雄主义吗?或许,压力山大,无可奈何,此时此刻,不讲主义的层次性和价值性了!这也是常态,我的道德能适应吗?

以道德的角度,来评价一个事物非黑即白的纯洁性,是让人尴尬的一件事,标准不好掌握,中庸是常态,中度干扰理论是生态科学,但道德评价中往往追求一个最高级的纯粹性。一个人、一项政策,往往不能面面俱到。如,一个人的优点必然包含了一个人的缺点,相反,一个人的缺点也常常包含了他的优点。风物长宜放眼量,要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来看身边的人和事。在后疫情时代,做好个人保护既靠个人运气和个人知识,也靠自己的抵抗力,缺一不可。比疫情更可怕的是你有了疫情的心态,即“把所有的不努力、不用心、不成功,都归咎于疫情”,而要拒绝消极,迎难而上,为可能尽所能。

发展的号角已经奏响,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生物农业产业、生物制造产业为方向的生物产业,这些宏伟蓝图必将为我们在危机中开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提供无限可能性。

苦难是财富,疫情也会教会我们许多东西!

  

GSPXP2022-12-18,今天独享感冒的冷暖之时,突然有了想写这样一个不招人爱的题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