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少松
为什么吟诵之法世代相传、历久而不衰?因为实践证明,它是欣赏和教学古典美文行之有效的独特手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门绝学。
绝学者,独特之学问也。传统的吟,就是拉长了声音像歌唱似地读,传统的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传统的吟诵作为欣赏和教学古典美文的一种手段,其独特之处主要有四点:
首先,吟诵能激发想像、联觉和情绪,让吟诵者自己和听赏者“因声入境”,即随着吟诵时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疾徐变化、腔调的婉转曲折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充分领略古诗词文的意境之美。其次,吟诵本身是一种美——古诗词文音乐美的享受。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内容服务的,但作为形式,它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复次,吟诵能帮助我们神奇地记住古典美文。徐城北先生在《说“背诵”》一文中曾讲到旧时私塾里蒙童背书的情景:“背诵,是中国古代一种普遍应用的学习方法。最后,我国的吟诵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西方也有诵诗、歌诗,但无论是诗歌的韵律和语言的声调,还是诵、歌的调子,都与我国的吟诵有所不同。
我们说吟诵是门绝学,还有一层涵义,即绝学者,面临失传危险之学问也。在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吟诵之法本为历代文人师生所普遍采用,能吟会诵的人才济济。可“五四”新文化运动一起,传统文化受到猛烈冲击,吟诵也一度受到人们的冷落,许多有识之士为之感到惋惜。从上个世纪20一40年代,不少著名的教育家、学者、文学家如唐文治、夏丐尊、叶圣陶、朱自清等人,为在学校教学和文学欣赏中恢复传统的吟诵方法作过种种努力,取得一定成绩,但终因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能在全国范围内收到复兴绝学之效。
笔者相信,通过大家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吟诵这门绝学必将在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再度兴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