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分类: 读书有益 |
——读《只为做一个良师》有感
在新学期即将开始的时候,终于读完了《只为做一个良师》这本书。虽然读书是学校布置的任务,但当我掩卷《只为做一个良师》时,孙明霞老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仍然在心中萦绕。
我是一个有38年教龄的老师,也称得上是一名老教师了,但是当我读着《只为做一个良师》时,内心仍然被深深地震撼着。
孙老师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对培养学生侧重点的看法,对教育教学的实践,这些东西都是我以前没有认真思考过的或比较模糊的,惭愧呀!长期随波逐流地教书,自以为还很勤奋,却不知方向不明,结果是事倍功半。不过,找到了差距,也就是有了努力的方向,我会一直朝着合格老师的方向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精心上好每一节课
一个好老师,是让孩子们沉浸在学科知识的海洋里达到忘我状态的老师,是让孩子们经常感受到“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的老师,是过去了很多年还让曾经的学生惦念着课堂情境以及各种细节的教师。孙明霞就是这样的老师。她非常认真地对待每一节课,如同去约会一样进行精心准备,期盼着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带去一份惊喜。
上好开学第一课。孙老师在常年的教学积累中,逐渐意识到开学第一课对学生整个学期学科学习的意义,无论是新生还是已经有了一段学科学习经历的学生,她都会很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学第一课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充满渴望和期待。
创设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走进教室,如果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各种言论不会被随意的讽刺和挖苦;如果生生关系融洽,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会被其他同学嘲笑;如果学生和整个班级的文化氛围之间关系和谐,学生在其中学习安然自得不会有恐惧感;他就会放松身心、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课程内容的学习上,而不用在心里设防。
给学生鲜活的知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情境”的创设,其实就是注意到了教材和学生实际之间的矛盾,希望教师要“用教材教”,从学生身边发生的、或者学生喜闻乐道的案例切入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和生活、和自己身边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减少知识的陌生感,凸显知识的学以致用。孙老师通过大量的实践案例说明,将课本上的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感觉到知识就在生活中,知识就会变得简单、容易。
二、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努力做一名“良师”,是一种工作的态度和境界。在各地都在培养“名师”、很多教师努力向“名师”的方向攀登的大环境下,倡导教师要做一名“良师”,是对教师工作的再认识、再定位。
理解和宽容孩子。学校之中的很多矛盾、师生以及同学之间的诸多冲突,大都是因为不理解、不宽容所导致的。孩子的世界与成年人的世界截然不同,很难用对与错来做简单的判断,理解和宽容,是一名良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
无偏见地接纳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都有一颗赤诚之心,没有任何的偏见,更不会说假话。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人们同时也习得了很多“偏见”。作为一个教师,要意识到“偏见”对教育活动的负面作用,尽量做到不偏不倚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像孙老师那样“发自内心地关心每一个学生,包容每一个学生,接纳每一个学生。”让所有的孩子在自己的课堂上没有恐惧和不安,能够充满自信地开展学习。
发挥教师的影响力。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善于运用这种影响来引领孩子的成长。孙老师在书中讲的两个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学生小雨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去问过老师蔷薇花什么时候开,没想到过了几个月老师还记得这事,并留心它的开放。”孙老师在蔷薇花开放的时候邀请小雨等几个同学一起到现场看花,让小雨内心充满着温暖和感动。孙明霞老师在给学生上第一节生物课时,一笔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只草履虫,让其中的一个学生感到神奇、惊叹,发誓将来也要做一个生物老师。多年之后,这位同学果然成为了一名非常优秀的生物教师。
三、走在成长的道路上
孙明霞老师在书中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良师,需要在四个方面努力锤炼自己——躬身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乐于笔耕。仔细想想,那些被学生所爱戴的、在教育教学领域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地位的老师们,其实都有共同的成长特征,都在上述四个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甚至就是他们几乎全部的教育生活内容。
夯实基础最重要。竹子从开始生长到长成十多米高,需要五年的时间。其中前四年都在地下潜伏着,每一年仅仅生长高3厘米。在这四年的时间里,竹子所做的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方米。到了第五年的时候,竹笋破土而出,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仅用六周的时间就能长到15米。教师的成长也是如此,期望读上一两本书、听了几节公开课就会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有质的突破是不可能的,需要静下心来夯实基础,勤于实践、多读善写。
成长比成功更有意义。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功,是有一定的标准的,比如说参加大奖赛获得了很高的奖项,出版了专著得到了各方的认可,指导的学生在考试或者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领衔重要课题的研究让自己具备了学科的话语权,等等。我们期待有更多这样的成功教师出现,同时也要明白,比成功更有意义的是成长。成功是外显的、成长是内隐的,成功常常和结果对应,成长则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
永葆童心。孙老师在本书中说,医生越老越有价值,老师越老越不被人喜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主要原因就是老师是去了“童心”。想想看,这句话还是有点道理的,教育工作的对象是“童心未眠”的孩子,教师要能够和孩子的心弦对上音调,自己就必须要永葆童心。走在成长道路上的教师,不仅仅是在学识、教育教学智慧上的成长,越来越能理解孩子、越来越饱有一颗童心,也是成长的要义之一。
记得有一本书上这样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我要当一位伯乐式的老师。我要鼓励每一位有进步的学生,认可学生,发现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要知道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谁知道一个班里会有多少千里马呢?
对于我来说,无论多大年龄,我要继续努力做一名爱学生,让学生喜欢我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