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那么好的事二零九@365

(2025-07-11 23:46:08)
标签:

365

读书

文化

2025年7月9日 星期三,乌鲁木齐 晴 23~30。

我没想到在近期连续读了几部超长的小说,其中《堂吉诃德》最不可思议,因为一直以来偏好现实性阅读的缘故,对于虚无神秘鬼神倾向的文字向来敬而远之,即便是红遍中国几代人的武侠小说,我也是从无染指,一本书没有看,一个人物不追寻,虽然也被很多武侠迷感染,也仅限于隔岸观火、隔靴搔痒,前段时间到金华见到教授妻姐夫的书房里摆放着金庸的全籍,也是有一丝羡慕之意,不过比起他的书架上的其它的收藏的精装书还是稍逊风骚,更能引起共鸣的仍然是那些经典的现实意义上的著作,比如马云是同龄人中最有代表性的武侠小说的崇尚者,他的成功让侠肝义胆成为那个时代的风尚,对于武侠精神的潮流推波助澜,我也深为这种精神气节所触动,但是我的书架上也没有一本武侠小说,也没有看过一本武侠作品,因为在我的阅读兴趣范围里容不下鬼神为主角的东西,神秘气质的氛围里不存在值得我去探索的事物,当然一切文学都是建立在虚构基础上,可是虚构也是要有现实基础和氛围,要让我感受到现实可能性,必定是现实的镜像,是现实的复制,要与我的真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而不是完全的另一个世界,一个我无法深入的世界,这样的兴味自然导向的是现实主义的文学取向,有些偏执的个性,也许是这样的长期的习惯性阅读范围局限,让我对于现如今流行的各种文学流派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尤其是意识流、鬼神风格的各种作品类型、穿越剧、科幻,这些类型的艺术在我这里都是夸张到极限的作品,属于不靠谱的创作,失去了基础,失格、失据、失意,在我的眼里它们无论如何都上不得台面,带有迷信色彩,属于民间的勾连,极具虚张声势的态度,不择手段的行事,与君子之道大相径庭,这也是中国的历史上的文学、近代文学的短处,回避社会矛盾而进入到虚幻世界,通过鬼神来比划人间,用赋比兴指代现实,用曲笔状述世人的悲欢离合,为了躲避文字狱而完全脱离一切可以现实的真实性,这样的隔空喊话还有几分真情流露,还有几分凌然浩气,近代东西方艺术气质的分水岭正在于此,东方的艺术的旗帜因为趋利避害而走向了神秘、玄虚,西方的艺术回归自然质朴、直面人性的本真、社会的本质而走向现实的写真、理性的探索,这便导致了完全不同的两种艺术体系,也许它们的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出发点的不同,着力点不同,侧重点不同,由此而导致它们完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而是结果的完全的不同,西方的现代文学艺术经典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社会的生活中去,被视为革命的启蒙教材,理性思想的传播的广告,它们都深入到了街巷、工厂、社区、庄园,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是人们都熟悉的周边的人,它们的艺术性体现在真实的基础之上,而不是悬浮于人们之上的存在,这是它们吸引我的地方,看到这些作品我看到的是真实的作品反映的那个时代的世界的人和事,反观东风艺术则是另一条截然不同的的手法、结果,总之逃避了现实的问题,配合了东方玩世不恭思想哲学,以玩一玩的态度对待冷酷的世界现实,飘渺虚幻就成为了东方艺术的氛围和气质,现实问题都不值得深究,将来的未来的想象的跳跃了现实的不幸,带人们麻木地生存在艺术编织的琢磨不定的幻想的世界里,艺术的作用不是鞭挞现实的黑暗,揭露现实的问题,而是人们逃离现实社会的云梯,麻醉剂,当然,在西方文学经典作品里面也有一些例外,恰恰是这样的一些作品也登入了西方艺术经典的殿堂,也就爱屋及乌地被请入到了我的书房,《堂吉诃德》就是其中之一,还有我买于同一个时间的译林出版社的世界文学名著系列的同一个版本的《十日谈》,比之于《一千零一夜》,它们切实为一丘之貉、沆瀣一气,都是一个路子上的大吴、小吴,都是故事套故事,都是幻化虚无,都是歧路曲折,都是云山雾海,都是与现实割裂开来,都是天方夜谭,它们都有着传奇特色,《堂吉诃德》与现实更紧密一些,故事更具讽刺意味,如果有点意味的话,还是隐喻了社会的复杂性,不同的侧面,人性的多样、矛盾,现实的残酷与理想的美好,希望的正义公道与实践的顷砸,可是对于骑士的模棱两可的态度让这部作品更有多元的解读,虽然作者一再强调目的是彻底埋葬焚烧自欺欺人的骑士小说,可是对于骑士精神的暗许秋波也是清清楚楚,复杂的味道得到完全一致的品评,不过简单而完全的欺骗的方式让堂吉诃德入套让整个作品有些侧漏,失去了很多迷幻的色彩,对于作品是一个不小的缺憾,总体上骑士的第二次出行更富有传奇性,也更有意趣,故事更有曲折性格调,所以下册较之上册好看些,但是整部书里的奇遇、奇事、传奇相互之间雷同的比较多,前面的新意被后面的重复掩盖了,这些大同小异的故事越往后越有些小儿科,变得生搬硬套、索然无味了。
昨天下午到宝山路的图书批发市场找几本书,结果落空了,什么没买就回来了,一层的铺面原是眼镜的集中供应商,一直没火起来,几乎见不到客户,冷清的有些瘆人,二楼和三楼则是书店集中的地方,原有的几家交大的外其它的铺面都在歇业状态,这可是书市的旺季,至少暑假时期学生们购书的主力军怎么会放弃这么好的时光,常去的几家店面除了店员拖着疲惫的身影,也见不到其他的人影,像是为我准备的专场,可我想购置的几本书找不到,其它的也没有让我眼亮的,挣扎几番就放弃了,这已经是我几次来这里空手而归了。回家之后又到网上书店寻找我想买的几本书也是不甚理想,都要几十元的运费,比起线下成本更高,不得不放弃了,想想曾经的网上购书的种种不愉快,更让我不平起来,可是书商也是利益至上的唯利是图者,又怎么能体恤读书人的心曲,不过是交易又如何与情怀关联,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罢了,与他人何干?其实书市现在的这样的惨淡,那些书商又何尝不是在水深火热中,怎么好指摘他们不出好书、书价居高不下,倾巢之下岂有完卵,大家都在苦苦挣扎,在经受纸质书与电子书、人工智能、现代阅读方式的交替过程,谁都无法独善其身,唯有融合,别无它途,谁也不能置身事外,只能参与,寻求妥协,我在书桌上摆放着多年前的书,尽享存量的快乐,那么这样的乐趣又能持续多久,还能像过去那样纯洁、专一吗?平静已不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