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唐韵汉骨
唐韵汉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557
  • 关注人气:1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匪夷所思一零八七蛇年日常三六@365

(2025-07-09 17:32:14)
标签:

365

杂谈

文化

2025年7月6日 星期日,乌鲁木齐 阴转多云 16~28。

过了60岁,吃东西很容易吃出异味,鸡蛋里挑骨头一点不错,真是现在的食材不如从前吗?不尽然,相当的部分还是个人的口味发生了变异,是高龄对应的生理性反应,夫人和我都会对一些家常便饭菜有腥、膻、臭的反映,都是自己作的,食材也是新鲜的,过去都很欣赏的,就会变成这样,归根结底是老了,味蕾退化了,对香味不敏感,对异味越来越敏锐了,反应更大了,因此年龄大了后饮食趋于清淡,吃素者多了起来,也不无道理,肉的美味换成了青菜的寡淡,就是趋势,多年就已经开始了,肉食不那么被青睐,吃一两块就够了,从前很喜欢的羊肉、牛肉现在没那么大的吸引力了,几个月不吃也不想,过去的馋劲儿不知怎么都不见了,人老了不仅仅是腿脚不灵了,胃口才是最明显的,大口喝酒大口吃肉首先跑得没影了,这也不香那也不好吃,酒喝不动了,饭吃的少了,饭局不想去了,这才是乾坤倒悬的关键,才是其它老去的基础,进的少出的多,活力自然减低了,兴味窄了,那不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吗?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能吃才能干,能吃是福,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们都要践行,用自己的生命的历程证明其的正确性,谁也无能为力,抗拒生命规律,逆行,吃不香了,吃不动了,也就意味着生命力弱了,要停止了,生命现象的底层逻辑,它始终都在发挥基础作用,我们只当其空气般存在,意识到的时候就是我们在它周边求助于它的时候,我们需要这把扶手才能前行。
赏心悦目的很多,对书法情有独钟,百看不厌,总有鲜香感,见到那些名作我免不了驻足赏识一番,它们给我的美感萦绕于心,长久地不能让我释怀,间架结构之间的曲折点画就像美人的一颦一笑在我眼里总会摇曳生姿、回眸转身、眉目传情,如同情人眼里的西施,她们带给我的向来是愉悦、欢快,是临去秋波那一转,是冬日里的一缕暖阳,夏日酷暑的一丝凉风,初春的那一抹绿痕,我岂有不为之动容之理,不动心之状,谁能不为之思、为之念、为之情意绵绵,我会沦陷的,彻底倾倒于她的石榴裙下,当然仰慕的是值得为之注目的优质上乘的佳品,那些鱼龙混杂支流入不了眼,只会败坏胃口,伤了慧眼,唯有那些大家名作、世人称传的经典最令人神往,也是因为这点儿爱好,我自己也尝试用钢笔、用硬笔联系书法,在日常传习一、二,让自己工作、生活、学习中有一丝艺术气息,毛笔是不可能了,没有了前景,我也没有基础,那么就换为自己熟悉的硬笔书法吧,它们有相通、相近之处,有书法的共同规律,在一笔一划中勾勒美好、感受美意,这又是新的境界,欣赏到创作,这样的相辅相成又将是为新天地带来机缘,把感受到的、领悟到的书法优美品性在自己的笔下再次的实践,这可是巨大的升华,是巨大的快乐的源泉,值得我深耕其中不停挖掘,不断发现其中的金矿,为我所终身受益的宝藏,全身心投入也不为过,美的一定是好的。
月收入万元以下不建议买车,听到这样的断言我吃惊不小,照这个说法我的车买错了,大部分国人都入不了买车一族,要知道月收入3万元将国人中百分之九十八都排除在外,实际上现在也不是这个状况,类似这样的言论在网络上不是个别,只要上网就面临这样的诳语的狂轰滥炸,太多了,几乎都是这样的语言方式,冒充专家、教授,利用人们对科学、对专家的迷信心理,大肆宣扬一些根据自己的需要编制的假消息、错数据,达到自己的目的,引导大众向迷魂转去,我们只能感到错误的言论、不可理喻的信息的片言只语,某个局部、或某一个事实的严重不相符,大多情况我们没有能动性、也无能力和意愿去追究这浩如烟海的信息背后的利益链条,理清它们的错综复杂的关联,隐藏其后的本质是我们一个普通人永远也无法摸清的存在,在这样一个独角兽时代,我们都是网络巨网下的一个蝼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些不惜成本编织假消息者不过是其中的参与者,利用平台交易兑现他个人的利益价值,我们见识的是一个个的个例,却不知体系性的弊端,谁会对自己的言语复杂呢,何况是网络上呢,巨大的人口基数、越来越普及的 网络存在,我们面临的所有骗局、陷阱都上线了,都淹没于科学技术的薄纱里,乘着科技的翅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科技的发展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一切黑暗的勾当也紧跟着提档升级,我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要冒网络诈骗的风险,这就是双刃剑,这就是辩证法,这就是一分为二,不可以听什么信什么,见什么认什么。
这段时间接到的陌生电话多是让你贷款的,印证了现在存款大幅提升而贷款需求严重下滑,人们都不花钱了,不投资了,几十年少有的状态现在呈现的明白、清晰、一往情深,为什么会达到这么深的程度,出乎时代预料,有系统的全球的因素,有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那么有值得总结的个性化的原因吗?或者我们有人为的因素导致如此的结果而可以消弭,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为今后的行为指点一、二,也许吧,什么样的可能性都有,关键是我们从中悟到了什么,理解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为什么这样的联系能够建立起来,我们的电话号码、我们的信息怎么会被暴露呢,他们如何收集到的呢,这是我不安的地方,这样隐秘的私域竟然这么广泛地传扬,这么明目张胆的利用,昭显了社会对此束手无策的状况,无能为力将鼓舞其的嚣张,我们的隐私更无保障,这才是最令人担忧之处,不怕贼偷最怕贼惦记,谁能容忍自己是一个透明人呢,可现在我们都面临这样的危险,这种感觉不好,可又不知道如何是好,不知不觉中我们就成了他人的池中之物,可能就是别人盘算的对象,细思极恐,如此这般我能安心安稳吗?找不到途径解除,情势仍有加剧的风险,想着就头皮发麻,难道就任其横行吗,社会就容忍这样的恶行大行其道而不予处置,我不知道如此的状况还会持续到何时,不过我觉得治理网信安全首当其冲的是体制内和国企平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