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匪夷所思一零二六其乐何哉?@365

(2024-12-25 20:16:23)
标签:

365

杂谈

文化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乌鲁木齐 多云 -17~-8。

会议主题、目的不明确,会前通知确定了时间、地点,时间还通知两遍,正式通知是下午4点半,然后又短信通知时间改在下午3点半,会议题目是工作座谈会,实际是研究讨论一个项目申报的材料,请相关部门提供一些数据资料,这有些小题大做、专题性工作当做面上工作做,这样自然也就很不容易把会开好,虽然请的都是自治区的厅局部门负责人,大学、研究院主要负责人和专家,甚至还有全国的院士、专家,由于前期的准备不充分,会议主题不明确,效果差强人意,座谈的议题不聚焦,到底是谈论材料还是讨论向自治区领导的有关此项工作建议,这是完全不同的任务,二者有着明显的不同,半天时间也不够,两个一起讨论混为一谈,谁是谁都不清楚,各自理解不同,座谈中发言提出的建议意见针对性不强,材料本身准备不充分不完善,有基本的低级错误,文字不规范,数据不准确,相互矛盾,材料逻辑关系不清晰,问题说明不充分,材料不足,问题不准确不全面,建议简单粗糙,作为一个向国家申报的项目的材料质量远远不够,相去甚远,作为向自治区领导的建议也没有足够的说服力,这样的材料应该有充分的数据资料说明,有相当的前期准备,包括资料查备、调查研究、实地勘察,应该有多层面多形式的不同范围的专家论证、讨论,集思广益、博采众家之长,这才是一个这样重要材料的产生过程和必要的准备,如果缺少这些必要的环节,材料当然是单薄的苍白的,不会有说服力,这样的案例很多,会议主题不明确、会议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不明确,那么会议就成了无的放矢的状态,我们现在的很多会议都是这样,浪费了大量时间,耗费了大家大量的精力,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一些会议的主题是对议题的讨论,那么需要的前期准备是会议质量的关键,应该会前发放材料给与会人员,给他们一些准备的时间,让他们对于材料进行充分熟悉酝酿,开会才可以聚焦关键问题,才会有讨论的时间和机会,现在的问题是会议上的材料都是在现场发放,一个会议几十项议题,一项事务只有几分钟时间,很少见到讨论的环节和场景,基本都是无意见,到底是真没意见还是不清楚不知道而提不出意见,一个会场大部分人是列席会议,只是听会的,实际充当了观众的角色,这样的情况下一些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的这种状态是不正常的,那么开会就达不到集思广益的目的,也就完全是个过场,程序正确而已,现在大力提倡减负的形势下还需要这样兴师动众吗,还需要这样形式程序正确吗,还需要这样疲劳战术人海战术吗,明显是有些会议需要改变一下开法,不一定什么材料都上会,不一定什么事项都要上那么高层面的会,不一定要开那么多的会,能在低层级办的就尽可能地在低层级解决,能小范围办的事、开的会就在小范围办、小范围开,能不用正式文件材料的就不一定行正式文件,能不开会的就不要开会,能临时会议的就临时会议,可是我们现在形成的繁文缛节、局里局气不是那么容易该的,无纸化办公已经那么多年了,可是还是行不通,在机关里还是纸质文件为主流,一个会议上一大摞文件,办公室堆积如山的材料,每天都埋头在这些文件堆里,电子版文件已经如此成熟,设施设备如此完善,可是为什么推不开呢,十年前在单位的主要会议上曾经用过一段时间的平板每个与会人员人手一个平板就解决问题,材料都在平板上,有什么意见和建议都可以在平板上发表,这几年怎么没有继续延续下来呢,现在办公自动化系统已经建立,文件起草、传输都可以实现网上办理,为什么还要纸质版材料这么流行呢,多年下来还无法实现无纸化办公,这实际上是领导的习惯,还没有习惯无纸化,同时也是任性,习惯可以改变,只要有足够的动力和责任压力,领导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习惯,所以现在从上到下还没有强烈的无纸化的意愿和压力,停留在号召的层面,当然就是懒惰,无纸化办公处理文件材料需要学习,需要适应新的方式,领导们不愿意学习这些新东西,当然关键是他们有能力在不改变自己的习惯的情形下任性地坚守用纸质文件办公,他们的习惯他们的喜欢就是世界的标准就是世界的日常,所以无纸化趋势下还有这样的坚守在体制内在机关里流行,奇葩一样的保守力量建立在巨大浪费的恶瘤上面,不断滋长官僚的骄横,我几十年前在医院要打印一份病历需要的就是付费即可,电子病历已经完善,现在每年的体检报告已经不送纸质版,完全实现了网上阅读,可是我们的机关的文件柜里、办公桌上的纸质文件不是越来越少了而是更多了,我们花巨资建立起来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在空转,而传输文件传统方式的通道仍然灯火通明、熙熙攘攘,其乐融融,其乐何哉?有时想在这些纷纷扰扰的大千世界,我就是那个出于污泥而不染、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践行者吗,不过是有些许的另类罢了,更多的又何尝不是同流合污呢,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接触到的自己可都表达了异见否,扪心自问做不到,无能力做也无心做,自己对于事务的看法不见得都正确,即使最自信时的自己都没有这样的底气,更不要说表现出来明确的反对本就是我所不喜欢的方式,所以多看多听少动少言,不得已非必要不提反对意见,或者说要提反对意见需要看这样做的效果,要视对方的态度,要看负面的效应,这样的方式是否就是正确的我不知道,我知道可以有内心的砝码、有内心的平衡、有内心的尺寸,在内心可以留存我自己的丰富的世界,但这只能限于自己的内部,现实的世界不欢迎愤世嫉俗、格格不入的反对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