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匪夷所思一零二二拭目以待吧@365

(2024-12-21 22:21:53)
标签:

365

杂谈

文化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乌鲁木齐 晴 -16~-8。

看来讲座也不是一概而论的,今天参加一个科技讲座,是公文邀请的,很正式,因为被安排在周末所以其他人不是有空的档期,我就再一次被受邀了,虽然是院士的讲座,并不是我熟悉和兴趣的领域,就有些一般的对待的心理,较早地来到科协17楼会议室,我是第一位到的受邀听众,会场还只有那些组织的工作人员,原打算听到一定时候就离场到附近的深圳城书店去,不过这一次的如意算盘没打成,11点准时开始到13点15分结束,会场不多的人没有一个离场的,中间去卫生间的都很少,我连喝水都忘了,生怕漏听一个字一句话,这样的讲座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这些年我能这样全神贯注地坐听2个多小时也是难得一回,其实讲座靠的不是什么技巧,这位院士也是典型的理工男,虽然不是那种特别的讷于言敏于行的人,也不是很有语言天赋的人,经常是口语化夹杂着川音的方言,有时就听不是太清,这更让人要仔细辨识,反而让会议厅鸦雀无声,就演讲技巧而言,找不到什么亮点,把会场每一个人牢牢吸引到座位上聚精会神、目不转睛的是讲座的主题,是讲座的内容,是讲座所讲的技术的先进性,是先进技术的重要性,是技术带来的创新,是技术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政治效益,是技术创新对未来的重大影响,我相信在场的大部分人都不是材料方面的专家和相关从业者,不是3D技术、增材技术的使用者、明白人,可是这不妨碍人们对于创新的基本原理的理解,不妨碍人们对于创新带来的新局面的理解,不妨碍对于科学基本原理、基本精神的理解,不妨碍人们对于探索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钦佩赞赏仰慕,也许具体的技术并不是重点,具体的过程并不是那么的励志,可是那些具体的成功的应用场景所产生的震撼是如此的强烈,具有无可争辩的说服力,实力是最好的说客,我在这2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与院士一起开始回顾自己几十年前中学时学过的基本的物理知识和基本理论,以此为基础开始了人类围绕金属材料而进行的一些列的工艺技术的进步的历程和几次革命性创新的惊艳,关键是近年来国人关心的技术自主创新中金属材料和大件制造的巨大成就带来的惊喜让院士的讲座充满了力量和希望,增材一体式的金属配件制造模式让传统的金属冶炼锻造产业链走到尽头,为我们人类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路径和产业链,尤其是这掌握在国人手里,还是少有的很鼓舞人心的,当然王院士的成就是应用的一个几个场景,还有更广阔的领域,几年前全社会都将3D技术列入将来的前沿产业的重大技术方向的时候,我也受到感染,看了一些材料,还买了专门的书,《3D打印:从想象到现实》,美国人胡迪、里普森著作的,那本书的国内版推荐人就包括王院士,那时候的3D打印技术可是红火的不得了,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大门、必经之路,引发产品制造的革命、设计的革命、材料的革命、生物的革命、知识产权的革命,将一起科技的爆发都将由它来爆发,这是宣传的噱头,不无言过其实之处,不过很快就过气了,这些年又被新的技术风口掩盖了,不过这种材料制造的新模式一定在悄然改变着工业产业的方方面面,只是圈外人并不那么明了而已,我觉得3D打印、增材技术颠覆了传统制造产业的模式,极大缩短了产业链、减少了中间环节,将原料与产品直接连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质量,实现了产品个性化定制,王院士团队的实践证明可以利用这项技术实现一些关键技术和重大部件制造的弯道超车、换道飞跃,这就有重大的产业前景,自然也就成为国家重器,不过这些年进一步的应用成果并没有那么惊心动魄的产品呈现出来,有一些产品虽说打这样的旗号,可是并不令人信服,比如我看到3D打印的鞋子,设计的就不怎么好,品质也没有明显的区别,也就看不上,没有动心也就没有动手,我们现在舆论上跟上了世界先进科技的步伐,而在具体的产业化方面还是跟不上,缺乏王院士团队这样的默默耕耘的精神和低调而勇毅的领军人物,王院士团队所以有这样的成就、说服力少不了他们的长期蛰伏、潜心攻关、不求闻达、专心致志的科学家专家精神,在当今这样的浮躁的社会尤为难能可贵,相信今天听讲座的人们最后的情绪都是为此感动,听说王院士下午还有一场讲座,是为年轻的硕士、博士预备的,我觉得需要这样的成功人士的激励,给年轻人鼓励,让他们看到希望,让他们鼓起做事的勇气,踏踏实实做事。唤醒内心深处的那些东西,是一种很难得的体验,调动起来的那种情感、情绪带给自己愉悦,如果与自己的积淀的那些原始的认知有了某种些许的契合,就更是喜出望外的收获了,这种唤醒的动作产生的力量会灌满全部身心,让自己迸发出勃勃生机,生命力被激发一二,久违了这样的感觉已经很长时间,都没有了体验、品咂这样的滋味的机会,偶有艳遇还不喜出望外,甚或几分木讷也是此时的我本应的表现,美好是一贯的,对美好感知、欣赏确不是长远的,我常常为自己是否还拥有这种能力忐忑不安,找不到验证的场景,曾经让自己魂牵梦绕的那种情愫隐藏了太长的时间,暗敷于内心深处不见天日,明珠暗投等待被那些闪亮点燃,一直都得不到一个完整的重现,如此的情势持续不变、习以为常,有摆脱这样的局面的意愿不等于这是自己可以左右的,当然有机会还是要自己去找、去创造、去抓住,拭目以待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