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那么好的事一九九@365

(2024-11-07 22:00:27)
标签:

365

读书

文化

2024年11月5日 星期二,北京 晴 10-19。

到西单国图大厦,看到图书的种类有些愕然,几层楼能称得上存粹图书的就集中在一楼,且以社科类为主,四楼有部分外文图书,也多以工具书和学习类为主,其它几层零星有些图、书,也限于都是教辅类,其它经营类的占据了多数的地盘,这就是国内的有名的书店吗,几乎没有什么人,我从几千公里之外怀着兴奋之情慕名而来,早晨坐了几路地铁辗转而来,计划用一天时间,结果只用了一个小时就结束了这次的书店专项活动,我就这样被它打发了,以前到北京是一定要到这里的,或者是到王府井的书店、外文书店,或者这里,有时两个地方的书店都回去,其他人逛市场,我就在这里呆到他们结束,这次是我主动结束的,草草收兵,剩下的时间就到另一个地方,这在以前是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西单图书大厦是北京的一个比较大的新华书店。北京国营的书店几乎都是新华书店旗下,像什么海淀图书大厦、王府井图书大厦都是属于新华书店系列,当然也有比较有名的书店,比如三联书店,就不属于新华书店系列范畴,西单图书大厦是一个大型综合书店,地下一层,地上四层,门类比较齐全,查找也比较方便,还在书架间设置了电脑和触摸屏设备以供图书查找,同时还有许多服务人员,业务比较熟练,可以回答你要找的图书位置,是一个挺好的购买图书的地方,而且十分方便,地铁一号线、四号线西单站专门有一个出口,就在图书大厦旁边,十分方便,现在非常流行图书咖啡厅,图书大厦也顺应潮流,在一楼、三楼和四楼开设了咖啡厅,名称很有创意—新华时间,方便来这里购书的顾客休息品尝,现在的图书大厦环境改变了不少,大家到这里可以找个座位,点杯咖啡,翻看喜欢的书籍,也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西单图书大厦二期是北京西单烂尾建筑中烂尾得最为彻底的,自从大约10年前开工,西单图书大厦二期其实只有一个平台,还有几根石头住在,在我的意识里这有点意思,说明了人们没有读书的热情多年了,这个投入已经不足以吸引各方的眼球和投资,包括社会投资和国家投资都有些力不从心,北京图书大厦是周恩来总理生前关心和批准的建设项目,是北京市的重点文化设施,该大厦于1958年选址,1985年立项,1993年动工,其间凝聚着几代人的希望,最近又听说因业务调整,北京图书大厦官网于2024年07月03日正式关停,要知道北京图书大厦位于西单路口东北侧,总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是全国大型国有零售书店之一,是北京市国有书店中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丰富、最早运用信息化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旗舰书城,其始终保持市场领先地位的销售业绩和经营规模使北京图书大厦堪称全国“第一书城”,大厦1998年5月18日开业,是北京市的重点文化设施,中央和北京市的各级领导同志曾多次视察大厦并做出重要指示,各级领导给予了大厦诸多的关怀与支持,曾获得“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北京图书大厦经营上以图书和音像制品为主,兼以各类文化产品为辅的多元化经营为特色,对图书出版物实行全门类、全品种经营,出版物陈列品种已达约33万种,可以较好的展示我国出版发行业的整体风貌,大厦于开业初期即全面实行计算机管理,开放式的图书商品陈列开北京市发行业超市化管理之先河,16000平米的营业面积全部采用开放售书方式,一至四层分别经营社会科学图书、少儿读物和文学艺术类图书、文化教育类图书及音像制品和科学技术类图书,并于2004年4月在地下一层开设了原版销售区。现在我看到的一层经营社会科学图书和地图,其中包括:领袖著作、哲学政治、法律军事、史地文化、经济管理、财务管理、贸易金融、地产物业、旅游地理、民族图书、精品 图书、百科全书、各类地图、地球仪,二层经营文学艺术类图书,包括:文学理论、中外文学、诗歌散文、艺术理论、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篆刻、古籍鉴赏,以前来见过的原版图书专区这次没有找到,曾经是北京市最大的综合性原版图书零售场所之一,近千平米的购书大厅宽敞明亮,设计装修中西合璧,浓烈的现代感中时时弥漫着氤氲的书香,整体购书环境独特而又典雅,全场分为读物区、生活区、艺术区和社科区,集中了英、法、德、日等十几个语种的 10000余种原版出版物,其中包括:社会科学类原版图书、经济管理类原版图书、科技类原版图书、医学类原版图书、文学类原版图书、少儿类原版图书、综合教育类原版图书、生活类原版图书、艺术类原版图书、各类原版教材和原版期刊杂志均设专架陈列,这次没看到有些遗憾,三层经营文化教育类图书、文化用品及音像制品。其中包括:教育理论、课本教材、外语教材、学生词典、各科辅导、综合教育、音像制品、电子读物。在三层西南侧开设了数码产品专区,主要经营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 MP3、移动硬盘等各类数码产品,四层经营科学技术类图书和少儿读物,其中包括:科普读物、天文气象、地质矿产、生物工程、医药保健、农业林业、石油化工、金属工艺、机械工业、动力工程、电力工程、建筑工程、水利工程、计算机、轻工纺织、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环境科学、高等数理化、体育健身、生活用书、家用电器、标准规范、期刊杂志,幼读物、学前教育、儿童文学、少儿美术、少儿科普,这次来这里的图书似乎都缩水了,原来几次看到的都找不到了,特别是科学类的工程类的,不见了。
北京图书大厦,首都北京西长安街上的一颗文化明珠,1998年5月18日开业至今,历经26载风雨,依然璀璨夺目。26年来,北京图书大厦已经成为长安街上的标志性文化建筑,成为首都文化产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北京乃至全国读书人向往的地方。在双休日、在寒暑假、在26年来的每一天,北京图书大厦里总是书香浓郁,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读书活动和优秀的图书品种吸引着来自各地的众多读者,献上丰盛的文化食粮。2023年5月18日,北京图书大厦25周年店庆活动暨二期启用在北京图书大厦二期举行,2023新书展也同时启动。
全国“风向”
北京图书大厦位于北京最繁华的西单商圈,是目前全国单体经营出版物品种最全、年销售额最高、创利最好的零售书店。
北京图书大厦位于繁华的西单商圈。
“小时候在这儿买过故事书,现在轮到给孩子买书了,选择多了不少。环境也越来越美,越来越温馨了。”读者陈女士道出了很多读者的心声。
其实,建设北京图书大厦要追溯到60多年前。1956年,北京市新华书店前身——新华书店北京分店在制定网点规划时,提出了要在北京建设图书大厦的初步设想。这引起了北京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将建设图书大厦列入北京市规划建设项目上报了中央。
改革开放后,建设大型超级书店的条件已经成熟。在中央、新闻出版总署、北京市等各级领导亲切关怀下,北京图书大厦于1993年破土动工,1998年5月18日正式建成开业。
1998年5月,当时全国最大的国有零售书店——北京图书大厦正式营业。摄/北京日报记者 吕坚
在中国图书发行史上记录着这样一组数字:营业面积1.6万平方米,汇集全国500余家出版单位的40余万种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自建成以来,接待中外读者突破亿人次,销售额稳步攀升,至2023年底,累计营业额已近92亿元……年销售额连续多年雄踞全国出版物零售卖场首位,北京图书大厦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发行业“零售之王”,全国图书零售市场的“风向标”。
北京图书大厦见证了一个个重要的历史时刻。1999年,开业之初的北京图书大厦与国内四家出版社联合举办的“百年文学展”引起了社会极大反响;2003年,北京图书大厦成功举办了《欧盟国家短篇小说选》首发式;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和数届全国两会重要文件单行本首发仪式在此举行。北京图书大厦还针对时政热点举办多场重点主题展销活动,其中包括庆祝建党85周年、90周年和建党百年主题活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和80周年重点出版物“红色读物”展示展销等等。
北京图书大厦是时代变迁的缩影,多年来,它一直在不断调整、变身、升级、改造,呼应时代变化,满足读者需求。
从2000年起,针对不同读者的需求开创设立的特色专区再到2017年设立的“北京图书大厦·高级管理者书单”专区,由资深专家评审出高品质的重点类别好书,为各机关、企业领导管理者提供格局与睿智兼备的最佳选择。
2023年至今,北京图书大厦推出重点展现北京人文特色、历史文化内涵的“京华好书”推荐专区,为各界读者集中展示展销主题出版、人文社科、文学艺术、科技生活、少年儿童等多个类别的高品质、高质量优秀出版物,助力书香京城建设。
技术变革也体现在北京图书大厦的每个细微处。1999年3月9日,北京图书大厦正式开通了网上书店,它依托北京图书大厦的国内、外版图书经营的品种实力,云集了全国500多家出版单位出版的40多万种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拥有安全、快捷的网上支付方式,满足各界读者的购书需求,充分展示我国出版发行风貌。
经过26年发展,北京图书大厦实施的计算机管理进货、发货、盘点、开通网上书店、读者智能查询、店内智能结算和手机微商城等创新举措不断完善,正由信息化管理向互联网+的经营管理体系快速发展。
书香家园
阳光从窗外洒进阅读区,绿植、沙发、座椅营造出家庭书房的氛围。很多读者都发现,北京图书大厦近年来越来越温馨了,新晋“网红打卡地”接二连三为读者制造惊喜。北京图书大厦副总经理秦辉揭开谜底:“北京图书大厦通过北京市实体书店资金扶持,实现了多元转型升级。”
2021年底,北京图书大厦一层店堂就已全面升级,在显眼位置设立“红色经典献礼百年”专区,构建主题出版物的主题场景,打造红色文化沉浸式体验空间。进入二层,花园风格特装尽显恬静之风。三层少儿区也进行了大动作的升级改造。位于东侧的“主题书房”,面对青少年读者开展阅读+文学培养、艺术培养、诵读培养、国学培养等阅读延展活动。
除夕夜,长安街上的大红灯笼和中国结烘托出喜庆的节日气氛,夜色正浓,北京图书大厦迎来了纷至沓来的读者——从2020年开始,北京图书大厦推出年味儿主题活动,读者可以在一起看春晚、吃饺子、参与游戏,笑声阵阵,其乐融融。
2024年春节除夕夜,籍利平先生一边翻看着《红色足迹》,一边如数家珍地盘点着自己的红色之旅,“南湖、遵义、湘江、西柏坡、延安都去过,香山当然去过了,也是去的最多的地方。”他说,自己是个工程师,曾经因为测绘工作走过很多地方。
还是那个夜晚,72岁的裴力用超大放大镜看着书,沉浸在阅读中。裴力是位有着40年从医经历的老中医,尽管已退休多年,但他从未放弃学习,他正在翻看焦树德所著的《医学实践录》。也有的读者每年都会在北京图书大厦过除夕。读者赵先生说,这是陪伴他26年的“家”,从一开业就来了,在这里迈向新的一年,心里踏实。
北京图书大厦定格过无数读者和文化名人欢聚的场面。26年来,北京图书大厦共举办各类活动万余场。余秋雨、阎崇年、易中天、王立群、康震、蒙曼、王树增等知名学者,梁晓声、王蒙、刘心武、刘慈欣、毕淑敏、苏童、刘同、张小娴、马伯庸、海漄等老中青作家都曾在这里为新书首发举办过签售活动。
那些欢声笑语,那些妙语连珠,那些欢乐互动,那些蜿蜒长队,许多都具有时代意义。
读者满堂,书香飘逸,长安街边的美好场景还会持续下去。
我的新华书店情结 2020年04月14日 05:37 中国青年报  韩浩月
20年前刚来北京的时候,我最爱去的地方之一是王府井书店。去王府井大街逛街的时候,大约有一半以上时间是泡在王府井书店的。在王府井书店,最爱去的楼层是四层,因为这层摆放的多是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类图书。
早些年的时候每当出版了新书,都会找机会去王府井书店的书架上,查看一番是否有自己的书摆放在那里,找到了会很开心,找不到会有点失落,每当发现自己的书摆放的不起眼,还会抽出来一本,把有封面的那面摆出来——后来去的少了,这样“幼稚”的事情就没有再做过了。
那时候沉迷于王府井书店,一个理由是这家店的营业面积太大了,1970年二次改建的时候营业面积有3600平方米,当时已算“亚洲最大的书城”,2000年的再次扩建,营业面积扩展到上万平方米,我对于“书的海洋”这个形容的想象,就是通过王府井书店落地的。
当然,与王府井书店媲美的还有北京图书大厦,因为位置在西单,很多人习惯了叫它“西单图书大厦”或者干脆叫“西单书店”,对于北京图书大厦印象最深刻的是里面的人流,2000年前后去的时候,里面真可以用“人挤人”来形容,北京图书大厦比王府井多了一点点商业味道,逛大厦推车子买书,真有一种在超市采购的感觉。
两家书店都是国有企业,但王府井书店属于新华书店系统,有“根正苗红”的感觉,这些年民营书店风生水起,媒体和读者的视线很多时候都被一家家个性十足的民营书店吸引去了,对新华书店的关注少了一些,但貌似新华书店对此也不太在意,颇有些“家大业大、稳扎稳打”的意思。
我到全国各省省会时,除了要逛省博物馆,第二个文化去处便是省新华书店,看到博物馆和新华书店的招牌,心里总是有挺踏实的感觉,有时候时间有些赶,逛书店未免也是走马观花,但仿佛这是一个仪式,到了一个城市,拜访过它的新华书店,心里就会有一种满足感。每个人有不同的情结,假若有人说我有“新华书店情结”,我是不会否认的。
我的“新华书店情结”来自县城生活,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新华书店是县城风景中为数不多的令人流连忘返的所在。我们县的新华书店位于县城中心最繁华的地带,向东是县委大礼堂,向北是县电影院,新华书店据守在十字架的西南角位置,4个鲜红的大字,用油漆刷得亮光闪闪,哪怕正在阴天看过去,也似有耀眼的光芒……每每路过它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偷去行注目礼。
喜欢新华书店,在于它洁净明亮,过去年代你知道的,小城的许多街道与建筑不怎么讲究,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但我印象里的新华书店,玻璃门窗总是擦得干干净净,映照出读者的影子,显得那影子也是干干净净的。
过去新华书店不像现在这样是完全开放式的,我们县那时的新华书店,用一排上面罩着玻璃的书柜围了一圈,圈里才是一排排整齐的书架,想要通过书柜进入里面的书架选书,是要经过营业员同意的,对于我们这些10多岁没什么购买力的半大孩子,营业员总是用警惕的眼神盯防着,不轻易放进去,生怕那一双双贪婪的手把书摸脏了。
进书店最里面一次不容易,所以总是分外珍惜,在进去之前,已经数次在柜台外,把那些想翻、想买的书看了无数遍,早已记准了它们的位置,闭着眼睛也能找到它的存放地……等到兜里攒够了买一本书的钱,就可以勇敢闯关了,营业员想要拦截的时候,会理直气壮地说“我买《×××××》那本书”。听见你语气坚定,营业员就会放行,而以往,兜里没钱的时候,总是会灰溜溜走开的。
新华书店和图书馆、电影院,一并成为我的文学启蒙地,翻书、买书、看书……乃至于梦想着有一天自己的书摆进书店,这成为许多写作者的成长动力。这些年网络购书成风、爱书人家家书满为患,去书店的次数少了很多,尤其是新华书店,去的更少了,想到这儿的时候,未免会有点内疚感产生,每当这种感觉浮上心头的时候,就会想起那8个字,“家大业大、稳扎稳打”,新华书店大概率会永远存在下去吧。
城市里有无数个小书店是美的,但至少有一家新华书店,也是必需的。
看过一组老照片,那些黑白影像里,读者在新华书店门口排队买书,在书架前或地板上姿势整齐划一读书的画面,很是让人感动,那会儿没手机,大家的注意力都在书里,由而产生了一种气氛、一种美。
这种美与时代有关,与人的生存境况与精神追求有关,而新华书店作为一个载体,曾在漫长的时光里,无限承担起了人们向好向美的追求与愿望,这是它的功绩,值得被牢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