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匪夷所思九四零焉耆与焉支山@365

(2024-10-17 22:29:30)
标签:

365

杂谈

文化

2024年10月17日 星期4,乌鲁木齐 晴有时多云 10-17。

我去过多次焉耆,那里的回族聚集,特色明显,焉耆的回族人是清代平定大小和卓之乱的时候,为了渡过开都河,从陕甘地区调集的造船工留下定居的,后来陕西、青海等地的回族人又大批迁徙到焉耆定居,开荒务农经商,不过更是它的历史悠久让我侧目,“它存在于历史的尘埃中,也存在于亚欧贸易的记载中;它存在于宗教的传承中,也存在于丝路文明的记忆中”,多种文化交汇于此,各种力量角逐的起始地,为这里蒙上神秘的色彩,焉耆也是古代西域佛国之一,与龟兹大体属于同一个体系,焉耆七个星佛寺遗址就是焉耆古国信仰佛教的遗迹,焉耆是玄奘当年西去经过的第三个西域古国,伊吾,高昌,焉耆,龟兹……,焉耆就是西游记里面的乌鸡国,焉耆与高昌为了商道控制权经常争斗,在这里,玄奘并不受待见,只停留了一个晚上就匆匆离去,焉耆这个名字就很奇特,历史沿革很长远,没有确切的意义,至今一直没有改变,很是稳定,那么它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是怎么得到的,其中一个说法,就是这个名称是来自燕支山的匈奴,谐音变转而来,燕支山又名胭脂山、甘肃山、删丹山、青松山、瑞兽山,焉支山曾经叫做焉支、 燕支、烟支、胭脂、胭支、燕脂、烟肢、燃支、焉耆、焉提,匈奴人认为祁连山是“天”山,而焉支山是“天后山”,现代地里标注为大黄山,坐落在河西走廊峰腰地带的甘凉交界处,位于山丹县、永昌县交界,东西长约三四十公里,南北约二十公里,属于祁连山支脉,焉支山中水草丰美,自古为天然优良牧场,是主要水源涵养地,这里地势险要,异峰突起,为古今军事要地,自古就有甘凉咽喉之称,南麓的大马营滩、大河坝滩,自汉朝以来历代官马场,汉武帝时,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胭脂山与匈奴战,斩首八千余级,即此山,被匈奴认为这是天山的一条支脉,与祁连山交叉,也被视为祁连山的一支,历史上的匈奴称之为燕支山,又叫焉支山,那句有名的匈奴的败走祁连山的词句,"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无藩息,失我焉支山,让我嫁妇无颜色,"指的就是这个山脉,现在的焉耆在新疆巴音郭楞州焉耆县,地处焉耆盆地,紧邻着美丽的博斯腾湖,开都河横穿焉耆境内,焉耆县东南与博湖县接壤,北与和静、和硕县相连,南与库尔勒市相依,西南与库尔勒市、轮台县毗邻,焉耆历史上先是归附匈奴,西汉灭匈奴后归属西汉西域都护府管辖,东汉时,焉耆被莎车征服,成为莎车附属国,后又被匈奴征服,班超入西域后又归属东汉管辖,三国时期,焉耆成为丝路大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柔然、高车先后控制,焉耆龙姓王族短暂复兴后,再次落入西突厥手中,唐灭西突厥后,焉耆归附唐朝管辖,成为安西四镇之一的焉耆镇,所以这个焉耆的名称是匈奴失败后,来到传统的焉耆县,原来的胭脂山和传统的习惯让他们将新的落脚地与原来的有代表性的山同名,以此纪念,借以与此山脉相邻,所以慢慢将燕支山名改为这里的地域名,又不断固化为焉耆这个名称,从情理上可以说通,有些传奇色彩,又有故事内涵,于是这个说法也就更容易被现代的人们接受,其实只要查一查就看到这种说法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现代人们的杜撰,而是有很多的考证,也只是很多说法的一种,比如还有说法,西汉初期,焉耆曾一度隶属于大月氏国,大月氏最早生活在祁连山、焉支山一带,汉初月氏在与匈奴战争中失败,被迫向西迁徙,在西迁之路中,一部分月氏人途径焉耆盆地时,发现这里具有良好的生存环境,其环山带水的地形能够形成天然的防御屏障,于是选择了在这里定居下来,并逐步征服了当地原住民族敦薨人,为了纪念遥远的故乡,月氏人的新王国以焉耆(焉支)命名,这就是历史的无奈,也是历史的魅力,不过我更相信这种说法的另外的证据,胭脂的特指意义,发源于匈奴的妇女,据说匈奴单于的妻子“阏氏”,就是来自这一带,其音译又似“焉支”,故而得此名,不过说起来“焉支”的发音,像极了“胭脂”,这里就要提到一种植物——红蓝花,古代妇女使用的化妆品中一味重要的原材料,常说的“胭脂”真就是源于焉支呢,并且与胭脂山相关起来,并与匈奴关联起来,这就是主要的证据价值,胭脂又专职与妇女,与装扮,与色,联系起来,说明了它的特殊的性能,特别的传播力穿透力,李白的汉家女与匈奴的嫁女的巧合对称也旁证了胭脂的象征性价值和意义,另外就是焉耆这个地名比较早地存在了,就在匈奴控制的时间里就有了,这些都是焉耆与匈奴联系起来的明证,后来的其他名称也都是在这个基础上的改变,有着时代的烙印,这些都是很重要的线索,让焉耆这个名字与匈奴、月氏联系起来,与祁连山的霍去病联系起来,与远古的汉朝汉武帝联系起来,与汉文化和佛教宗教联系起来,与美和艺术联系起来,这赋予了这个名字太多的内涵和外延,大概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的好的名字了,那天吃早餐,饭桌上的水果盘装的是小片切的哈密瓜,有天津来的客人问这是什么品种,当地负责人不是太了解,我说是金皇后,有在座的朋友开玩笑,这么好听的名字,是不是太浪漫了,我说,现在水果的名字与菜名有的一拼,太多新品种了,层出不穷,起名字也就很困难,所以给它们命名也就不是那么严谨,一般都是很感性的,金皇后这个哈密瓜的名字就是几十年前的一个,这个品种的哈密瓜金色的外观,体型比较修身,所以被欣然命名为金皇后,个体比较大,不是很甜,但是外形很好,内地人很喜欢,耐储运,产量大,这么多年一直都占据了出疆哈密瓜的主打品种,再看看各种的葡萄、杏子的品种,听听它们的名号,可是与徐志摩的香格里拉、翡冷翠的地名如出一辙,这个霞那个珠的,金呀银的、月的牙的,听到名字不觉得的是水果到像的到了女儿国、胭脂国一般,姹紫嫣红,满园春色,人们很重视名字,给孩子取名就是个哲学思想和文化的事儿,现在的人们可是不遗余力地下功夫,不过经常听到年轻人的名字重复率过高,有些不以为然,要么 是轩、啸的大气耍帅,要么是雅、馨的淑女,找变康熙字典,翻遍了文化古籍,也就这么的感性和现实,却也没见到高明和雅致,脱不掉的媚俗,少不了的世故,对自己对儿女的那份人文关怀都用在这上面了,行不行这态度摆在这儿,好不好这范儿搁在这儿,名可名非常名,我们对于曾经的名字的解读,对于自己名字的期待,都是自己的隐私和自由,有着自己的个性,隐含了自己对于世界和自己的态度,解答了我们内心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